因此,人类在这方面积累的不少技术储备,正在建造的太空城里有不少生态圈结构架设,生态维持系统建设都应用于来自火星的技术。
生态区之外,边上则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建筑伫立在火星地表上,这个则是荧惑市的能源中枢。
荧惑市的能源中枢大大方方地伫立在地表上,这是一座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依靠从月球上获取的氦3为原料,将太阳的能量聚焦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原子核的碰撞产生出惊人的能量,能源中枢内的复杂设备将这股能量导出并高效转换为电能。再通过遍布的高压电缆将电能输送到荧惑市各个区域,维持荧惑市运行。
除去满足荧惑市的能源需求外,多余电力还向外出口给周围其他生态区。
可控核聚变电站的建设成本高昂,荧惑市在建设之初的目标就是工业区,而且是大型工业区,在规划中工业区里的工厂各个都是耗电大户。在加上荧惑市的其他规划对于能源的消耗也着实不少,综合考虑下才在荧惑市内建造一个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但火星上数量众多的生态区,人类聚落不可能全部安排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不仅仅建造与维系成本高的问题,还有就是可控核聚变发电量大,这些生态区是否有能力消耗掉多余电力,否则的话全部都是浪费。
因此在能源问题上,大部分生态区都采用光伏板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火星大气内氧气含量仅约0.15%,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95.3%)、氮气(2.7%)、氩气(1.6%)等。显然如此大气成分火力发电站必然没戏。
火星上又缺乏流动水源,水力发电也无从谈起,倒是在火星上大气稀薄的缘故,大气对于太阳光的吸收能力不强,光伏发电效率尚可。
只是火星上自转周期为24.6小时,意味着有一半时间背对太阳无法进行光伏发电,为了维持火星生态区运行就需要建立储能设施,并且严格居民的作息时间。
在太阳重新升起前电力将是十分宝贵,一旦出了什么差错那么整体生态区就将进入紧急状态。
除此之外也有使用核裂变发电的,成熟的核裂变电站的建设成本低于核聚变电站,火星上没有生物也,生态区自带三防,核裂变电站的危害可控,废弃物也便于处置。
此三者为主流发电方式。当然成熟的生态区往往不会只采用一种发电方式,往往是多种方式协同发挥作用。并多建立储电设备。在蓝星上没有电虽然难受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不至于致命,但子啊火星上要是生态区内没有电力,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一旦救援队无法准时抵达,那么只有全军覆灭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