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的港口停泊着运输舰,由码头装填设备将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货物运送到运输舰内,然后固定起来确保不会随着运输舰运动而散乱开来。
反过来也一样,也有卸货设备将从蓝星运送到的货物卸下。
门户空间站也是整个火星最大的港口,华国的工业产出占据火星的半壁江山,尽管其他国家在再工业化的领域中奋勇直追,但还是不可避免的被拉开差距。
各国在活性建立生态区以及其他设施往往是以太空电梯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区之间彼此有铁路相互连接,轨道列车在其中穿行运送着货物以及少量人员。
鉴于火星中危险的环境,不仅有地震而且还有流星时不时的坠落,以及时常出现的火星风暴。
虽然铁路轨道上遭遇流星轰击的概率并不大,但地震的影响可不算小。
为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火星上的技术人员也是对铁路轨道进行多项升级:为了应对流星轰击的问题,以门户空间站为核心内所有生态区的防御设施全部增加打击范围,尽可能地将会命中人工区域的陨石全部击毁,此外还增强了以门户空间站为核心侦查能力,如果铁轨被陨石直接命中那么还有快速轨道工程车从最近站点出发对损伤铁路进行维修。
应对频繁地震,在铁路设计上别出心裁,路基框架内增加减震缓冲设施;至于火星风暴卷起沙尘掩埋铁轨的问题,少量掩埋由列车车头自带的大功率吹沙装置进行清理,堆成沙丘的则有快速轨道工程车进行处理。
铁路建设连接起各个生态区,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火星上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增强了生态区的稳定性。
即便遭遇意外情况,一个生态区无法自行解决也可以选择摇人呼叫增援不至于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所有功能停止运行,一切资源优先保障人员生存,然后等待来自上级单位的救援。这一预案是为了应对极端事件而设置。)
实际上单个生态区想要完成自给自足的难度很高,最开始的生态区就遭遇过数次应急响应状态。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后即便增援抵达响应状态解除,那么前期建设成果基本上可以说是毁于一旦。生态区内的树木,作物,以及其他植物在切断能源供应直接暴露在火星环境下基本上是生机断绝,往往只有一些幸运的种子能够存活下来仍然保持发芽能力。
进入应急响应状态虽然能够保护人员安全,但会给生态区带来惨重的损失。意味着生态区一段时间以来的建设成果被浪费。而如果有其余生态区能够快速抵达增援,那么就能够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