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六十六章

真相可能有点扎心:现实越憋屈,影视越需要光明结局。当年轻人抱怨职场不公、房价压垮爱情、内卷永无止境时,荧幕上的正义降临成了代偿性出口。就像网友的感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如果连剧里都等不到正义,人该多绝望?”反派的存在不只是推动剧情,更是社会情绪的泄洪口。当我们为小丑的疯狂鼓掌又为他的失败松口气,本质上是在安全地带试探自己的黑暗面。

所以,反派必须输的潜台词其实是——“请相信,再混乱的世界仍有底线”

哪怕只在故事里成立。

下一次看到反派在胜利前夜作死,别急着骂编剧。那场荒诞的临终演讲,可能是角色在用生命帮你问出——如果抛开所有规则,我们究竟想成为谁?而主角举起的枪,最终打碎的也从不是反派头颅,而是照进我们心底的一束光:纵容黑暗的冲动人人都有,但选择光明,永远需要更多勇气。

当然,这只是戏剧。

戏剧不是现实。

戏剧需要有反派,而现实不需要。

为什么影视剧中一定有反派?因为有矛盾才能有推进,有争议才能有看点。

反派角色通常承载着与主角相对立的目标和动机,这种对立创造出故事的动态性和紧张感。比如,在经典的《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派,他的欲望和阴谋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展开。反派还能突出和衬托主角的特质。通过与反派的斗争,主角的勇敢、智慧或善良等品质得以彰显。在《星球大战》系列中,黑武士达斯·维达就是一个强大的反派,他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卢克·天行者的英勇与正义。此外,反派角色也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往往会因为反派的邪恶行径而感到愤怒或不安,这种情感反应增强了观众对故事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因此,反派在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故事的推动者,也是情感和视觉上的焦点。

但现实不是戏剧。

它更……混乱!

小主,

有句话说得好,故事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

文学中需要逻辑,尤其是人物性格发展,环境、情节的设置等都需要逻辑来支撑。而这些逻辑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或者说,文学逻辑是现实生活中逻辑的艺术化呈现,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文学创作中要设计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设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要按照一些逻辑顺序来设计了,即便内在的语言运用也是需要逻辑来起作用的,不能个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更不能胡言乱语。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要靠逻辑支撑,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都需要逻辑来支撑。当然,还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可以让人来做线索,也可以让物来做线索,当然也可以让时间或地点转移为线索,靠的还是逻辑的力量推动。至于叙述方式,不管是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都需要逻辑来支撑,不然故事就会散架,让人不忍卒读了。文学的这些逻辑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而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即便如科幻作品,也是根据一定的逻辑来写作的,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人物、情节进行虚构,但也会有创新,会创造一种独立于生活逻辑之外的虚构的逻辑。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开篇就是说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出不了门。如此荒诞地方事情,似乎成了荒诞逻辑的起点,也算是独创了一种事情发展的逻辑,只不过,这种逻辑仍然有现实生活逻辑的影子。房间、人物、甲虫、人们对待他的态度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没有超出太多,只不过开篇就有了虚构的逻辑起点,并从此发展下去,有了荒诞的过程和结尾。还有约瑟夫·海勒的《第十二条军规》,片中的主人公面对的是空军的逻辑,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荒诞逻辑的背后仍然是现实的残酷与无情,当然也没有逃出现实逻辑的底色。看似作者独创了一套逻辑,其实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许那就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一部分吧。

有时候,深入思考会揭示出许多事物之间隐藏的共性。以人生的意义为例,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探讨的是“意义”的本质。我们发现,意义是人们赋予的,而非动物所能理解。尽管动物可能渴望食物,但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为食物赋予诸如“维持生命”或“带来愉悦”等含义。同样地,人们对食物的喜好也是主观的。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某种食物美味无比,但总会有人持相反意见。这种主观性在定义事物的意义时显得尤为明显。例如,臭豆腐、榴莲或折耳根等食物,其味道对许多人来说难以接受,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美味佳肴。

综上所述,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定义的。在创作故事时,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确保故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同时,在描述现实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现象,尽管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好比在众多“麻将”题材的故事中,作者们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常常会构思出一些极端好运的牌局,然而这样的牌局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概率其实极低。但事实上,这种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往往更加离谱。例如,在某次日本(或世界级)麻将大赛中,就有人在前几轮摸牌后便国士无双胡牌,这一牌型出现的概率仅为027%,胡牌的概率更是低得惊人。然而,现实就是如此神奇,这样的事情真的在比赛中发生了,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领域。比如,电视剧《火力少年王》中展示的悠悠球特技和特效,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有人能做到。但当他们偶然间看到悠悠球比赛的视频时,才发现现实中的悠悠球技巧和演出比电视剧还要离谱。这进一步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人们在谈逻辑时,他们所谈的往往是他们主观认为的逻辑。你主观地认为某个桥段不会发生,如果它真的发生了,那它就是不合逻辑的。但这里的“不合逻辑”仅限于你的主观认知,而非现实本身。现实往往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自然是符合现实的逻辑的。觉得某件事不合逻辑,这仅仅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逻辑无法解释它的出现。让我们回到本文的起点,许多事物都分享着某些共性。这些共性揭示出,尽管我们似乎生活在现实之中,但实际上,我们往往活在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世界里。我们将个人的主观判断与现实的客观存在混为一谈,从而产生了“我的判断就是客观事实”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判断就是唯一正确的,进而产生了“现实不需要逻辑”的误解。然而,事实是,现实依然需要逻辑,只不过它需要的并非我们个人所持有的逻辑,而是更为广泛、客观的逻辑。

纳尔和格尔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