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古老的东风祭坛

难逃懿劫 难逃懿劫 3434 字 2个月前

“唉,等一下,一千精兵够吗?魏国军队人数众多,一千精兵恐怕难以应对,要不我再给赵叔加两千精兵如何?”

听到这里,赵云和诸葛亮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刘禅不解地问道。

“相父、赵叔,你们笑什么?我这不也是为了赵叔的安全考虑吗?”

诸葛亮用扇子挡着嘴,笑了笑后说道。

“阿斗呀,你还是多虑了。不用担心你赵叔,这一千精兵对他来说已是绰绰有余。”

赵云也呵呵大笑,说道。

“少主,别说一千精兵了,你就是只给我一百个普通士兵,我也能顺利完成任务。你和军师大人就在家里等我的好消息吧。”

随后,赵云紧握龙胆亮银枪,缓缓走出了蜀国皇宫。刘禅望着赵云的背影,默默地点了点头,笑道。

“赵叔真乃神人也,只可惜我父亲好像不怎么重用他,不然也不会一直把他安排在相父您身边当个护卫。他要是能统兵斩将,一定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诸葛亮闻言,点了点头,望着赵云离去的背影说道。

“确实如此,子龙在我身边当个小护卫,对他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他本应是一员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却因种种原因,只能在我身边担任护卫之职,真是令人惋惜。”

刘禅也深以为然,他望着赵云离去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蜀国名将的敬意和期待。他知道,赵云此去定能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任务,为蜀国再立新功。

而他,也将继续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如何更好地重用这些蜀国的栋梁之才,让蜀国更加繁荣昌盛。

此刻,刘禅焦急地向诸葛亮询问。

“相父,我父亲以及关叔、张叔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眉宇间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他沉声说道。

“他们所患的,乃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蛊毒。我们对此毒的了解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对症下药。目前,我们只能尽力延缓蛊毒对他们身体的侵蚀,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彻底根治,我们必须另寻他法。”

刘禅闻言,面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急切地问道。

“那相父,您有何高见?”

诸葛亮轻叹一声,摇了摇头。

“我已遍阅群书,却仍未找到解蛊之法。我们的军医和医疗兵对此束手无策,单凭我们自身的力量,恐怕难以解除这蛊毒。”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

“因此,我已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告示,重金悬赏能解此蛊毒者。希望天可怜见,能有神人出世,助我们渡过此劫。”

刘禅听罢,不禁黯然神伤。他长叹一声,说道。

“看来,目前也只能如此了。相父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向我开口,我定会竭尽全力满足。”

诸葛亮微笑着点了点头。

“如此,便多谢阿斗了。”

此时,诸葛亮用羽扇轻掩面庞,眼中闪烁着智慧而又略显诡异的光芒。他嘴角微扬,向刘禅询问道。

“阿斗呀,我近日得知一事,曹操似乎对你们的传国玉玺垂涎已久,一直企图将其夺走。”

刘禅闻言大惊失色,难以置信地问道。

“他竟敢如此?传国玉玺乃我国之圣物,他怎敢有此非分之想?”

诸葛亮冷笑一声,说道。

“曹操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吞并这三分天下。你们拥有如此宝物,他岂能不动心?”

刘禅点了点头,深觉有理。他连忙向诸葛亮请教对策。

“那相父,我们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从容不迫地说道。

“当务之急,是要保持冷静,不可打草惊蛇。在敌方尚未有所行动之前,我们亦不可轻举妄动。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况且,传国玉玺所藏之处极为隐秘,不是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禅连忙点头称是。

“确实如此。我父亲一直将此物视为重中之重,生怕有所闪失,一直将其藏匿于床榻之下,不许任何人触碰。”

听到这里,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他轻摇羽扇,说道。

“如此甚好,安全无忧矣。”

言罢,夜幕已悄然降临。诸葛亮回到府中,径直走入自己的房间。

他从一旁的书柜上取出一本古老的书籍,轻轻放在桌上。随后他坐到桌前,熟练地翻开了书页。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东风祭坛”。

诸葛亮微微一笑,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字迹。书中描述道:长江之上、峭壁之巅,千百年来屹立着一座庄严庞大的建筑——东风祭坛。

这座祭坛源自上古时期,汲取了天地间的无穷能量,内蕴神力无穷。

若能获得这祭坛的力量,便可成为无限接近于神的存在。

然而想要开启祭坛、获得力量,必须寻得一种名为“钥匙石”的神秘之物插入祭坛中心方可。

当诸葛亮急切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钥匙石”的信息时,却失望地发现书中并无任何相关记载。

仿佛这个所谓的“钥匙石”根本就不存在一般。

然而诸葛亮并未因此气馁,他淡然一笑、摇了摇头,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起身将书放回原处,又从书架上取下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都是他费尽心思从古籍中搜集来的关于“钥匙石”的线索。

经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和审查,诸葛亮终于将所有的线索串联在了一起。

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所谓的“钥匙石”竟然就是蜀国的传国玉玺!

这一刻他脸上露出了计谋得逞的笑容,喃喃自语道。

“呵呵呵,果然不出我所料,计划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呢!”

而在同一时刻,曹丕的寝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一幅紧张而微妙的画面。

曹植、曹丕与司马懿三人围坐在一张圆桌旁,气氛显得既庄重又带着几分不寻常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