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村民助力,共同研发

“悦娘,你打算怎么干?”

我将实验计划简明扼要地讲了一遍,又提到需要大家帮忙的地方——有的负责观察记录,有的负责照料温室,还有的可以协助采集特殊土壤或水源。

“我会按劳分配报酬,也会把成果分享给每一个参与者。”我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全村人的机会。”

气氛慢慢热络起来,陆续有村民报名加入。

接下来几天,我们在种植基地搭起了简易的工作区,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实验。

最让我惊喜的是,张老爹主动申请加入了盐碱组。他说他年轻时曾在海边种过地,知道盐碱地的苦,愿意试试我的方法。

“我带了点海边的老泥回来,说是里面有些特殊的矿物质。”他说着,递给我一个小袋子。

我打开一看,果然有些泛白的结晶物。

“这可能是提高抗盐碱能力的关键!”我激动地说。

另一边,林婶带着几个妇女负责记录数据,她们每天早晚都去温棚里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并详细记下幼苗的变化。

孩子们也不闲着,承安和雅柔成了“灯光小队”的成员,负责调试不同频率的光源,观察对干旱作物的影响。

“妈妈你看!这个蓝灯照过的叶子好像更绿了!”承安兴奋地跑过来汇报。

我过去一看,果然,那片叶子的颜色明显更深,叶片也更厚实。

“不错,继续观察。”我鼓励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实验效率大大提升。我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组合方案,比如在盐碱地中加入张老爹带来的海泥,同时降低灌溉频率;在干旱区使用承安测试出的最佳光照频率,配合间歇性断水法。

每次试验失败,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讨论原因,找出改进的方向。

有一次,李商人派人送来一批新的种子,据说是从北方高原带来的耐寒品种,或许也能适应干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