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哗然。
“五岁娃胡闹也能得分?”
“这算哪门子创新?”
林婶皱眉:“云悦,你可别哄孩子玩,真记进工分榜?”
“为什么不能?”我反问,“从前谁教我们灵泉稻要早晚查水?不也是一次次试出来的?”
她语塞。
我转向众人:“种地不是死规矩。我们按章程做事,是为了不出乱子;但要想往前走,就得有人敢想。”
李商人不知何时踱了过来,瞥了眼木板,笑道:“这蓝花若真能防虫,省下药粉钱,我铺子里的香囊材料也有新路子。这样的点子,值得收。”
他没多留,摆摆手走了。
日头渐高,点子角依旧只有承安那一笔。我正想着要不要再引导几句,忽见张嫂匆匆赶来,手里攥着半截红薯藤。
“我昨夜想到,”她喘着气,“这藤晒干了挺结实,编成篮子提菜行不行?比柳条软,还不扎手。”
我立刻记下,标注“待验实用性”,并在系统录入。
她咧嘴笑了,退到人群里。
午后的风卷着尘土掠过市集,刘三蹲在运输组的棚下修车轮,抬头望了眼点子角,突然起身走过去。
他在板上写:“旧陶罐钻孔埋地边,连绳引水滴灌,省人力。”写完抹了把汗,也不说话,径直回去了。
傍晚收工前,阿贵默默上前。他不写字,掏出一张折叠的粗纸,展开后是幅铅线图——一辆独轮车尾部加了个带槽木架,绳索穿滑轮牵引,可用脚踏驱动卸货。
顾柏舟看得眼睛发亮:“这要是做出来,一趟能顶两趟运肥。”
我郑重将图纸压在木板下方,用钉子固定,在旁边写:“提案四:脚踏滑轮卸肥车设计。提议人:阿贵。优先评估。”
夜色漫上来时,我坐在议事厅灯下,逐条誊抄今日收集的提案。系统界面浮出,每条记录上传后自动归类,三条标绿,一条待审。
【隐藏任务“点燃星火”已完成】
【三项有效创新提案已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