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静了一瞬。李商人咳了一声:“照她说的调。”
半个时辰后,传送带终于顺滑运转起来。空载试跑三轮,无卡顿,无偏移。我在本子上记下运行时间,顺手把《初级生态菜园管理手册》草案钉在墙上。纸张展开的刹那,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从今天起,进厂的每一筐菜,必须带田间记录卡。”我指着流程图,“谁种的,哪块地收的,用了什么水肥,全要写清楚。封装盒上贴标签,客户能查到源头。”
有人冷笑:“不就是几根黄瓜?搞这么复杂做什么?”
“以前是几根黄瓜。”我从冷藏室取出第一批待处理的七彩番茄,放在分拣台上,“现在它们要进酒楼灶房,上达官贵人的桌子。人家问‘这菜干净吗’,我们不能只说‘我用手洗过’。”
我拿起一颗果子,按大小和表皮光泽分成三级,一边分一边讲价差。一级品每斤多卖五文,二级三文,等外品做汤料统一走低价渠道。说到最后,连那个冷笑的人也凑过来瞧。
下午申时,第一批青瓜正式上线。水流冲刷泥尘,工人按标准剔除弯果和划伤品,传送带将合格品送入真空封装机。机器“嗤”地一声抽走空气,铝膜紧紧裹住翠绿瓜条。最后一道工序是预冷——封装盒进入冷柜前,在低温过渡区停留一刻钟,内芯温度降下来才入库。
整个过程耗时比预期慢了小半炷香。有两个工人手忙脚乱,导致三盒番茄在常温区滞留太久。我立刻叫停,当众测了表面温度,然后打开系统历史数据对比:“超过安全时限十四分钟,货架期会缩短一天半。”
没人再抱怨效率低了。
天快黑时,第一排贴好标签的封装盒整齐码在冷藏架上。每盒右上角都夹着一张小卡片:地块编号、采摘时间、责任人姓名。我伸手摸了摸盒面,凉意透过指尖传来。标签上印着八个字:“云家监制,全程可溯”。
李商人站在我身后看了一会儿,忽然开口:“你说女人不能管厂,是有人这么讲?”
我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