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下去,准备贡品。”朱文正下令道,“告诉赞煊,好好治理中原,我为他镇守后方。”
“是。”属官应声退下。
朱文正站在海边,望着东方。
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亲人,却再也不是他的归宿。
从今往后,他是大明东帝朱文正,是欧美大地的守护者,与大明帝国隔海相望,共享这万里江山。
朱赞煊监国后,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减免赋税,鼓励农桑,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很快就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对于淮西勋贵,他采取了拉拢与打压并重的策略。
他重用蓝玉等有能力的将领,让他们镇守边疆,同时又提拔了一批寒门士子,平衡朝堂势力。
几年下来,大明帝国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朝鲜半岛安定繁荣,欧美之地日益富庶,连远在非洲的殖民地也传来捷报,发现了新的金矿和香料产地。
这一日,朱赞煊正在批阅奏折,总管太监匆匆进来:“太孙殿下,好消息!东帝陛下派人送来捷报,说他们征服了东欧,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领土已经与齐王楚王领土相连!”
朱赞煊接过捷报,脸上露出笑容:“好!父亲果然厉害!传旨嘉奖,赏赐黄金万两,丝绸千匹。”
“是。”太监应声退下。
朱赞煊看着捷报,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在欧美开疆拓土,他在中原治理内政,父子二人虽隔海相望,却共同为大明帝国的繁荣而努力。
乾清宫的烛火终于在某个雪夜燃得安稳,朱元璋望着案上那幅被重新装裱的江山社稷图,图上朱笔勾勒的四洲疆域在烛影中流转,像极了当年朱文正父亲分食给自己的那块染着血的干粮,粗糙却温热。
更漏滴答间,远在欧美的港口正升起朝阳,东帝朱文正立于船舷,看着海面上跳跃的金光漫过新立的界碑,朱赞煊批阅的奏折上还沾着未干的墨痕。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欧美殖民地的钟楼,当最后一抹余晖洒在大明皇宫的琉璃瓦上,东西两半球的日与月正同时悬于苍穹。
三个人,被同一片日月照着,风雪落尽时,万里江山的每一寸晨光与暮色,都成了朱家子孙最沉默的盟约。
老皇帝鬓边的白发、东帝船头的帆影、少年储君案前的灯火,终究在这片日不落的疆域里,凝成了一幅无声的画卷——
江山有继,海晏河清,而那些藏在风雪与涛声里的遗憾与牵挂,都成了岁月长河中,最温柔的注脚。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