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死后九年才下葬

供桌摆满祭品,帅府上下缟素,然而,因局势紧张,祭奠仪式十分简陋。

张学良深知,父亲的葬礼不仅是家事,更是东北政权合法性的象征,必须慎之又慎。

…………

张作霖生前虽出身草莽,却极重身后名。

他早有打算,要在东北为自己修建一座堪比帝王陵的墓园。

1928年,他看中了抚顺以东的铁臂山(今抚顺大伙房水库附近),

此地背靠长白山余脉,前临浑河,他请教了“赛神仙”小诸葛,

“老帅,此地风水极佳,定会庇佑后世子孙香火兴盛。”

张作霖听闻大喜,当场赏赐小诸葛千两纹银。

老张将这地方定名“元帅林”,并聘请国内顶尖工匠设计,计划仿照明清皇陵规模,耗时三年完成。

还没完全建成,老张就死了。

张学良掌权后,立刻推动元帅林工程。

他从北京、河北等地征集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构件——包括故宫的石狮子、圆明园的石柱础,

甚至从河南、山东迁来历代石碑,试图让这座陵园成为东北的“文化地标”。

到1931年,元帅林的主体工程已近完工,神道、牌坊、石像等初具规模,只待张作霖的灵柩迁入。

就在这节骨眼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击碎了这一计划。

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元帅林的建造半途而废。

部分建筑被炸毁,石料被日军挪用修建工事。

张作霖的灵柩从帅府迁出后,无处可去,只能暂时停放在奉天小东门外的竹林寺(又称“株林寺”)。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寺,成了“东北王”的临时安息之所,一放就是六年。

竹林寺的日子,是张作霖灵柩最屈辱的时期。

日军占领奉天后,对这位曾让他们忌惮的对手充满敌意,不仅禁止百姓前往祭奠,还派宪兵严密看守。

寺内僧人回忆,灵柩停放在大雄宝殿东侧,覆盖着褪色的黄绸,周围蛛网密布,冷落异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家旧部想偷偷祭拜,都被日军驱离。

此时的张学良已流亡关内,后被蒋介石软禁,根本无力顾及父亲的身后事,

张作霖的安葬,成了一桩被战争搁置的悬案。

【张景惠从中斡旋】

1937年,距离张作霖去世已近九年。

此时,东北已在溥仪统治下进入第六个年头,说是溥仪统治,实则是日本关东军统治。

生前张作霖很愚忠大清,如今溥仪都不敢下令埋葬张作霖。

倒是日本急于稳固殖民统治,开始拉拢东北旧势力。

而张作霖的灵柩长期停放,始终是民间舆论的一个心结——

当时百姓暗中议论“大帅死无葬身之地”,这让伪满政权和日本关东军颇为不安。

此时出面斡旋的,是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

张景惠是张作霖的同乡加盟兄弟,早年曾追随张作霖一起搞事,后沦为汉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