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深入基层

"老汉姓张,叫张德贵。"老农抹了把汗,"现在家里就我和老伴,还有个孙子。我那儿子和儿媳在粤省的工厂中做工,一年回来两三次。"

"哦?去粤省做工?怎么不去不去临湘城啊?"

说到这里,张德贵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腰来,脸上露出一副自豪的神色:"我儿子有出息!在粤省那个什么机械厂,我儿媳在粤省的纺织城,他们两个人合起来一个月能挣八十多西南元呢!比在临江城内挣得多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陆绍远听进后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正是他推行的政策之一——发展工业,吸引农村劳动力,看来成效不错,而且现在湘省内的工厂也在建设中,以后湘省的百姓就能够在本地工作了。

"那您老两口在家种地,辛苦吗?"

张德贵摇摇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不辛苦,不辛苦。现在这日子,比从前好过多了。"他指着眼前的稻田,"你看这块地,以前就是李财主家的,我们种他的地,一年到头来,交完租子,剩不下几粒米。现在好了,西南少帅的军队来了,把地无偿的分给了我们,这地就成了我张德贵的了,我们的生活就有了盼头了!"

陆绍远心头一热,但面上不显:"少帅?您说的是陆少帅?"

"可不就是他!"张德贵突然压低声音,"小伙子,我看你带着个眼镜像个读书人,可别到处说。那李财主以前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去年被西南军抓走了,听说在牢里都没能熬过冬天。"老人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眼中却没有丝毫怜悯,这个李财主无恶不作,罪有应得。"

"现在好了,"张德贵笑容满面的继续说道,"少帅派来的干部说,这叫'土地改革'。我们这些没地的农民,每人都分到了地。虽然不大,但只要肯干,现在吃饱饭是没问题了。"

两人又劳作了一阵,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张德贵招呼陆绍远和那几个副官到田边的树荫下休息。老人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袋粗粮馒头和一壶凉茶,热情地分给陆绍远他们几个人。

"老伯,您刚才说儿子在粤省做工,那孙子呢?"陆绍远接过馒头,咬了一口,粗糙的口感让他想起了军营里的干粮。

"我那小孙子啊,今年八岁,在村口的小学里念书呢!"张德贵眼睛一亮,"少帅派人建的学堂,不要钱!还发书本。我张家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没想到到我孙子这辈,托了少帅的福,居然有机会去学堂里面读书识字了。"

陆绍远点点头。普及教育是他最重视的政策之一,为此他不惜拨出专款来推动这件事。看来这笔钱用在了实处。

"老伯,种地需要本钱吧?种子、农具什么的,您是怎么解决的?"

张德贵喝了口茶,抹了抹嘴:"说起这个,还真得感谢少帅的西南银行啊。去年我们分到地后,我是既开心又忧愁啊,开心的是终于有我们自己的田了,愁的是我们没种子没耕牛,怎么种地啊?”

“后来村里来了好几个穿制服的年轻人,说是西南银行的,可以借钱给我们这样的新农户,利息低得很。我半信半疑借了二十块钱,买了种子肥料和一些新锄头。"

"还得上吗?"陆绍远关切地问。

"还得上!还得上!"张德贵连连点头,"第一季稻子收了,我就还了一半了。今年看样子收成不错,秋收后就能还清了。那银行的人说,还清后还能再借,利息不变。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树荫下,两人边吃边聊。张德贵谈兴越来越浓,对这个肯下田干活、认真听他说话的年轻人颇有好感。

"小伙子,你们是做什么的?怎么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了?"

陆绍远早有准备:"我在省政府的农业部门工作,这次下来调研农村情况。"

张德贵恍然大悟:"难怪你问得这么仔细。现在的政府真不错啊,都是为我们最底层的农民着想。”

正说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书包在背后一甩一甩的。"爷爷!我放学了!"

张德贵脸上立刻绽开笑容:"小石头,来,见过这位,呃,哥哥。"

陆绍远笑着摸了摸男孩的头:"小石头放学了?今天学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