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聚福楼难过不难过,日子继续不紧不慢的往前走去。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开春。
在春耕开始之前,李柏松带着满心抱负在家人们殷殷期盼的眼神中踏入了考场,不负众望的一举考中了童生。
李家人的欣喜都要掀翻天灵盖,虽然他们现在可以说不差钱不差房了,衣食无忧。
但李柏松即将能正式迈入读书人行列也足够让人欣喜。
都说了嘛。
李家人现在不差钱了,那他们现在表达高兴的方式就用不差钱的方式简单表达出来。
他们要在李家私塾里请手艺人来教村子里的女孩子们学手艺。
比如老三媳妇王氏的针线手艺,再比如打算盘的算账手艺,还有摊饼的厨艺……
不为别的,就为了给女孩子们多一条活路,让她们有了手艺,日后去到夫家也能多一份立身之本。
周围几个村的人听了都想把女孩子送来。
秦芳慈定下了收束修的规矩,是的,李家现在还没有做强做大到直接当活菩萨的地步。
那么,传手艺收束修就没有毛病吧。
当然束修不包括莲塘村的女娃儿和从莲塘村嫁出去的女娃儿的女娃儿。
一时间,莲塘村的女孩儿都成了香饽饽,而早在去年,莲塘村的男娃儿就早成香饽饽了。
还单着的小姑娘小伙子行情都好得不得了。
李家这一串单身的娃儿自然也不例外,但他们自觉如今身份与李家差别太大,不好舔着脸上门说亲。
自然也有脸皮厚的,但还没闹到李家跟前就被压了下去。
秦芳慈这边帮小女儿相看着合适的郎君,至于家里的其他孩子她都叫媳妇儿给先压了下去。
左右孩子们也还能再等两年,不怕这十里八乡的好男儿被挑走,回头等他们小叔再往上走一走,还有更广阔的俊郎君俏姑娘等着。
莲塘村这边闹闹哄哄,倍感欣慰的潘鹤便在这闹哄哄中便带着得意门生,前往府城的书院继续求学,去见识更广阔的学问天地。
这一年,在邓文彦等人的大力推广下,全县上下仍只有一部分人家跟着用了李家的法子,秋收时节,果然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大丰收,谷仓满溢,而那些头铁不相信没跟上趟的懊悔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