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知道了那些所谓的剧情,倒是分析了一通,认为如果他没有过来的话,朝廷的走向很可能就会那般发展。
现在既然知道了一些还未出头的青年才俊,自然要早早招致麾下。
甚至时常被朝臣和宗室逼迫过继子嗣的官家,赵辉也给出了个主意,秘密立储。
在赵辉身体明显好转之后,庸王和偃王就明里暗里开始对他下手。就连官家,也是时常把他宣召进宫,还暗戳戳提及想过继他的事情。
赵辉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明晃晃的靶子,干脆就跟官家提议,明面上把跟官家血脉亲近的,不管是京城宗室王府,还是各处属地藩王家的适学年龄的子嗣,全都接进宫,一起接收大儒们的教导。
再在每日上朝的大殿上加一个牌匾,就叫正大光明匾。
这样皇上就可以从那些宗室子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写好密诏立为太子。
“皇伯父挑的人选也不用固定不变,就把那道密诏每年一换,不管上面的名字换不换,密诏都要换。这样有了太子可以继承江山,朝臣和宗师也不会为此争论不休。”
“呵呵,你这滑头就是鬼点子多。”官家笑看着这个最亲近的子侄,还故意调侃,“你明知我最属意你,还提这个主意。那道你就不怕,真的有哪个宗室子弟比你还优秀,最后叫我改了主意。”
赵辉就是老狐狸一个,哪里会怕这些人。就算官家把皇位传给别人,他也有自信夺过来。
不过为了安抚这位仁宗皇帝的心,到底大义凛然的说了一通,“能有比侄儿优秀的人选,那皇伯父更该把大统传给那人。毕竟事关咱们大宋的江山社稷,自然要选一明君最好。”
官家被这话说的很是欣慰,就连没有亲子的遗憾都少了许多。
如此一来,他就算到了底下,也有脸见赵家的列祖列宗了。
于是没几日,官家都当朝宣布了召宗室子入宫一同教导,再择最优者秘密立储的旨意。
还说密旨一共三道,一道就在朝堂上正大光明匾后头,一道由他亲自保管,另一道藏在一处秘密之所,要皇帝驾崩之前再公布那所在之处。
这样一来,倒是叫那些大臣和宗室无话可说。
毕竟,虽然官家没正式过继谁,可候选人全都是赵氏皇族的子弟,都是太子的候选人。
而且官家也说了,为了江山社稷,自然谁表现的优异匾额后头就写谁的名字。若是下一年表现的不好了,那就换了这个,改立表现好的。
若是有人反对,那官家就会问了:
这些都是皇家子弟,在官家眼里看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颇的。那么为了江山社稷择优取之,又有什么不妥?
那你这人要是专门支持谁的话,你是不是结党营私,觊觎皇位呀?
还有你这么着急立一个明面上的太子,是不是盼着官家明日就死?!
这话一出,可把这些人吓得谁都不敢吱声。
不管心里怎么想的吧,面上是不敢露出分毫。毕竟造反的罪名,谁都不敢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