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翻看那些泛黄的乐谱,发现其中几首看似寻常的曲子,在某些特定的音符之下,有用指甲划出的、极难察觉的细微刻痕。
还有那方绣着并蒂莲的手帕,在莲叶的一角,却有一个与整体截然不同的、突兀的线结,像是某种记号。
这些蛛丝马迹,像一盘被吹散的棋子,她需要一根线,将它们全部串联起来。
而这根线,或许就是哑婆。
她走到梳妆台前,拿起一支眉笔。
铜镜中的女子,面色苍白,眼下带着淡淡的青影,却掩不住眉宇间那股新生的、如同淬火后的钢一般坚韧的锐气。
她想起了哑婆。那个妇人,每日进出都如同一道影子,脚步轻微,动作精准。有一次,她故意将一根头发放在门缝下,第二天哑婆送饭进来时,那根头发已不见踪影,而哑婆没有任何异常。
李师师相信,这样的一个人,绝非普通的下人,而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顶尖斥候。
她铺开一张素笺,开始在纸上书写。
她写的不是字,而是一段乐谱。一段经过她精心改编的《梅花三弄》。
她选择这首曲子,自有深意。“梅花三弄”以其高洁、坚韧的品格着称,象征着君子在逆境中的不屈精神,这正是她和周邦彦处境的最好写照。
她落笔极稳,曲调依旧清雅,但在某些音符的排列与转折处,却暗藏玄机。
这是她与周邦彦在研究拱圣营密语时,共同设计的一种音律密码。每一个音符的高低、长短、停顿,都对应着特定的含义。
比如,一个“宫”音的延长,代表“平安”;一个“羽”音的急促跳进,则代表“危险”。
除非精通音律,并且知晓拱圣营的解码规则,否则,外人看来,这只是一段普通的乐谱,甚至会因为其些许不和谐的改编,而认为弹奏者心绪不宁,技艺有所生疏,正好符合她白日里伪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