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搭棚、入秋拆棚,都是这一行人。待到立秋转凉之后,他们自会来人再帮你家拆除凉棚,来年再建。
杨福安跟着他哥忙搭棚的事儿,跑前跑后了好几年了,听到他娘点名,咽下去嘴里的饭,问道:“前几天,我送粮食的时候,碰到了去年给咱家搭棚子的棚户刘,人家正好在附近给人搭棚子,还问我今年啥盘算呢!”
李水仙琢磨下:“棚户刘?也行吧,没听说他家搭的棚子出过啥事儿,人还都挺规矩,要是价钱没涨多少,那就还是他家!”
自打过个年,家里多少大洋都花了出去,好在杨远信又安安稳稳的干起了新营生,见到了回头钱。
倒也不必带着孩子一起熬日头,儿媳妇肚里八九不离还揣了一个,热坏了可不行。
于是吃完早饭,趁着日头还没上来,李水仙带着儿子出门了。
棚户刘这些日子刚忙完一个小高峰,基本今年想搭凉棚的都搭完了,这会儿再想不到还有人会上门送活儿。
李水仙交代的清清楚楚,要黑纱,不要芦苇席子,活干的漂亮点儿!
听话听音,约莫是不差钱儿。
棚户刘这称呼还是从他爹那继承过来的,约莫三十许岁,团脸儿,笑起来就喜人:“您就擎好喽,保证让您家里老少一个夏天凉凉快快儿的!”
李水仙无所谓的笑笑,这些干买卖的,说话都甜死人。
扔下两万块钱定钱,还得拐一趟裁缝铺子。
自打干了收二手衣服跟布料的买卖,反正自家是得了济了。
昨儿晚上,杨远信还带回来了一块儿天蓝色的洋布,摸着滑溜溜的,看着不起眼,不上手摸,也看不出来好坏。
正好给俩孩子一人做套夏装。剩下用不完的,让人家裁缝给剪好个大概,自己回家给儿媳妇缝个贴身的小衣!
家里就儿媳妇手艺好,可惜八成是怀孕了,尽量还是不要动刀跟剪子。
要是自己的手艺怕可惜了这块儿布。
至于花这俩钱,李水仙算是看开了。
由着那爷俩儿当家,家里攒的那点儿家底儿,何愁花不完,谁花都是花,自己也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