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冲击熔融岩!”地面指挥中心的地质专家突然站起来,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分析图,“这是小行星撞击月球时,高温高压形成的特殊矿物,地球上从未发现过这种成分!”

当返回舱带着2公斤月壤样本冲入地球大气层,伞降在蒙古草原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几个特制的密封罐上。

实验室里,团队用核聚变材料分析仪检测后,得出了震撼结论:“富氦3月壤的氦含量达50ppm,足以支撑可控核聚变发电站运行100年;那块冲击熔融岩里的钛铁矿晶体,具有天然的超导特性,临界温度比现有材料高15K!”

与此同时。

灯塔国航天局紧急召开发布会,局长的脸色比发布会背景板还白:“我们对龙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示‘注意到了’,但月壤样本的科学价值需要进一步验证……”

话没说完,就被记者打断:“你们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还在月球正面徘徊,为何不尝试背面探测?”

他支支吾吾,最终用“技术风险过高”搪塞过去,台下的冷笑声清晰可闻。

欧盟的态度突然软化,D国总理致电龙国航天局:“希望能参与月壤样本的联合研究,我们愿意开放所有月球地质数据库。”

F国甚至提出“用空客的舱段技术交换样本分析权”,与此前的冷嘲热讽判若两人。

曾嘲讽“龙国不懂月球土壤力学”的德国教授,在电视节目上面对冲击熔融岩的分析数据,突然沉默了三分钟,最后只说“这……超出了现有认知”。

灯塔国的航天专家则在论文里偷偷引用龙国的氦3检测方法,却在致谢部分只字不提来源。

社交平台上,龙国月球背面采样的话题阅读量一夜破10亿。

之前嘲讽“龙国不敢去背面”的网民,此刻被采样视频打得哑口无言。

有人翻出NASA十年前的报告——“月球背面探测风险过高,暂不考虑”,评论区满是“原来不是不想去,是做不到”的扎心留言。

樱花国和泡菜国的论坛彻底安静。之前赌“龙国登月失败”的帖子被挖出来,底下的评论从“坐等看笑话”变成了“这技术差距……”。

有网民算出,龙国带回的富氦3月壤,若用于核聚变发电,可供全球使用50年,而他们的航天计划还在为经费争吵。

龙国网民的骄傲里带着清醒:

“不是为了和谁比,是为了弄明白月球的秘密。”

有人对比了中外探月成果:龙国在月球背面发现新矿物,灯塔国在正面插旗;

龙国带回的氦3样本可直接用于核聚变实验,西方的月壤还停留在成分分析阶段——这种差距,比任何争吵都有说服力。

当那块蓝绿色的冲击熔融岩在显微镜下展现出完美的晶体结构时,许阳突然想起西方专家曾说“龙国的登月计划是童话”。

他笑了笑,在实验记录上写下:“童话与否,不看谁说,看谁能把故事变成现实。”

月球背面的月尘,终将在龙国的实验室里,蜕变成照亮未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