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月背的真相

杨老的发布会结束后,民众对中医的看法像是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掀起了彻底的转变浪潮,曾经的质疑与不屑渐渐被信任和推崇所取代。

社区的中医馆突然变得门庭若市。

以往门可罗雀的诊室里,如今排起了长队,不少人手里拿着杨老康复的新闻报道,向医生咨询着“复生一号”的相关情况。

一位之前对中医嗤之以鼻的白领,此刻正认真地听着医生讲解中医调理的原理,她感慨道:

“以前总觉得中医就是慢悠悠地调理,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连晚期癌症都能治,真是太神奇了。”

学校里,关于中医的讨论也变得热烈起来。

生物课上,老师不再仅仅讲解西医的理论,还会引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生命科学。

有学生主动成立了中医兴趣小组,搜集各种中医典籍和案例,他们说:“杨老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魅力,我们想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学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网络上,风向更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曾经充斥着“中医是伪科学”言论的论坛,如今满是讨论中医功效的帖子。

有人分享自己用中医方法治好慢性病的经历,有人科普中医的基本知识,还有人发起了“为中医正名”的活动,得到了无数人的响应。

那些曾经的中医黑,要么默默删除了之前的不当言论,要么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一些癌症患者的互助群里,大家不再一味地追捧西医治疗,而是开始积极了解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不少患者家属四处打听能用到“复生一号”的渠道,还有人自发组织起来,学习中医的养生知识,希望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一位患者家属说:“杨老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医和西医并不矛盾,或许结合起来能有更好的效果。”

就连一些之前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西医医生,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医。

他们主动查阅中医的相关文献,与中医医生交流探讨,希望能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有医生表示:“杨老的康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认识到中医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

民众对中医的态度,从之前的质疑不屑,到如今的信任推崇,这种转变不仅源于“复生一号”的神奇疗效和杨老的亲身经历,更源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自信。

中医,这门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学问,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了光彩,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喜爱。

……

杨老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刚结束与龙国科学院的视频会议,桌上摊着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他在灯塔国培养的团队成员名单。

如今这些名字旁,都标注着“已回国”“洽谈中”的红色批注。

“小张的快中子探测团队,下周就能在合肥聚变堆园区落地。”

杨老用红笔圈出名单上的重点,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他们在灯塔国被卡了三年的‘粒子追踪算法’,回来就能用在我们的‘人造太阳’上。”

他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许阳,眼里的神采丝毫不输年轻时候,“我在那边藏的三十多个 G的实验数据,文远山正在整理,不出一个月,就能把他们的钍基熔盐堆技术路线在甘省基地复刻出来。”

许阳望着老人鬓角新添的白发,突然发现那些发丝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那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重新焕发生机的颜色。

“杨老,您刚康复,别太拼了。”他递过一杯刚泡好的枸杞茶,“甘肃基地的设备调试,我让刘瑾盯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