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十七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七个年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的其他年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引人深思且耐人寻味的事情。
十七年春,东风初起,中原大地尚未褪尽寒意,晋、卫、陈、郑四国的军队已如乌云般压向宋国边境。战车的轮轴碾过冻土,甲胄的金属碰撞声在旷野中回荡——这场突如其来的联军伐宋,虽未留下刀光剑影的细节,却可想见宋都城墙下箭矢如雨、戈矛交错的紧张,四国联军的旌旗在风中招展,将春日的天空染得一片肃杀,而宋国的军民,此刻正攥紧手中的兵器,在城楼上望着步步逼近的敌军。
夏四月癸亥,是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鲁国的土地被一层薄雾笼罩。国君夫人声姜的灵柩从宗庙移出,送葬的队伍踩着泥泞的土路缓缓前行,素色的幡旗在雨中低垂。这位曾见证鲁国数度兴衰的夫人,终究在这个湿冷的四月归于尘土,葬礼的哀乐混着雨声,在曲阜的街巷间低回,送葬者的脚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对过往的追忆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葬礼的哀伤尚未散尽,齐国的兵锋已悄然指向鲁国西境。齐懿公亲率的军队如同一股寒流,掠过边境的麦田,守城的鲁兵在城楼上望见齐军的战车扬起的尘土,握紧了手中的矛戈。虽未听闻激烈的交锋,但边境的炊烟明显稀疏了许多,百姓们将牲畜赶入内城,紧闭的城门后,是无数双警惕的眼睛。
六月癸未,曲阜城外的黍麦刚泛黄,鲁文公便带着大夫们踏上了前往谷地的路。与齐懿公的会盟,更像是一场在刀尖上的周旋——谷地的盟约坛前,两国的礼官高声宣读着誓辞,青铜礼器里的牛羊血冒着热气,文公与齐懿公并肩而立,脸上是外交场合的平静,眼底却藏着对边境安宁的试探。盟会刚毕,各路诸侯又齐聚扈地,旌旗仪仗在旷野中绵延数里,这场看似盛大的会面,实则是各国势力的无声较量,每一次举杯、每一句寒暄,都关乎着未来的邦交与疆土。
秋风吹起时,鲁文公的车驾终于踏上了归途。从谷地带回的,除了盟约的竹简,还有一路的风尘与疲惫。车窗外,鲁国的田野已染上金黄,农夫们正在收割,看到国君的仪仗经过,纷纷停下手中的镰刀行礼。文公撩开车帘,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眉宇间舒展了些许——无论盟约背后藏着多少变数,此刻能踏在自家的土地上,终究是安稳的。
冬雪飘落前,公子遂奉文公之命,再次出使齐国。马车在日渐寒冷的天气里颠簸,车辙印在初冻的土地上格外清晰。他此行的使命,或许是为了巩固谷地的盟约,或许是为了探听齐懿公的动向,车中的竹简上写满了要商议的事宜。寒风卷着雪花掠过车帘,公子遂拢了拢衣襟,望向远方齐国的方向——在这岁末的寒意里,两国的关系,正像这路上的冰雪,需要小心翼翼地维系,方能避免再次冻结开裂。
这一年的鲁国,在战争的阴影与外交的周旋中度过,每一件事都如同一枚棋子,落在春秋列国争霸的棋盘上,看似平淡的记载背后,是无数人的权衡、奔波与期盼。
话说回来,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七年,同时也是周王室周匡王在位的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春季之时,晋军主帅荀林父的旌旗在宋都城外扬起时,卫国大夫孔达、陈国公孙宁、郑国大夫石楚的军队已列阵两侧,四国联军的戈矛如林,直指城门。城楼上的宋兵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军阵,耳畔传来联军的齐声呵斥:“为何弑君乱国!”——这声讨直指宋国权臣杀死宋昭公的逆举。战车碾过城郊的麦田,四国大夫在帐中商议数日,最终拥立公子鲍为宋文公,确认新君的合法性后才下令班师。只是《春秋》记载此事时,仅书“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未提及四卿之名,只因史官认为他们虽讨逆却未彻底整饬宋国内乱,处置未能尽善尽美,故不书其名以示讥刺。
夏四月癸亥,鲁国终于为已故国君夫人声姜举行葬礼。灵柩从宗庙移出时,送葬的百姓望着那副迟迟未入土的棺椁,皆叹其命运多舛——声姜薨逝已久,却因齐国屡次侵扰边境,举国忙于防备,葬礼一拖再拖。如今虽得以安葬,哀乐声中却仍带着几分乱世的仓促,仿佛连逝者的安宁,都要被列国纷争所牵绊。
葬礼的余音未散,齐懿公的军队已突袭鲁国北部边境。战车踏过刚灌浆的麦田,边陲的百姓扶老携幼逃往内城,守将飞马传信至曲阜。大夫襄仲捧着军情竹简入宫,对鲁文公奏请:“齐军势猛,不如暂许结盟以缓兵锋。”文公沉吟片刻,终点头应允。六月,鲁文公与齐懿公在谷地会盟,盟约坛前的牛羊血还冒着热气,两国国君的誓言却各有盘算——鲁国求一时安宁,齐国则欲借此巩固东境霸权,这纸盟约,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妥协。
与此同时,晋灵公在黄父举行盛大阅兵,甲士的铠甲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金浪,随后又召集诸侯在扈地相会,名义上是为调解宋国的纷争,实则想借机彰显晋国的霸主权威。鲁文公却未能赴会,只因齐国的侵扰仍如芒在背,国内兵力不敢轻动。《春秋》记载此事时,仅泛称“诸侯会于扈”,不列举各国名号,正是讥刺这场会盟空有其表——诸侯虽聚,却未解决实际争端,霸主的号令已然式微。
扈地会盟的阴影里,晋灵公对郑穆公的不满愈发显露。他认定郑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暗中倒向了楚国,故会面时始终对郑穆公冷言冷语,甚至拒绝单独接见。郑国大夫子家见此情景,深知若不化解晋君的疑虑,郑国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危局。
于是,子家派遣执讯官带着他亲笔书写的书信,疾驰至晋国面见中军将赵宣子。书信中,子家字字恳切地细数郑国对晋国的忠心:“寡君即位三年,便邀蔡侯一同朝见晋君;九月蔡侯入郑,本欲同行,却因国内侯宣多作乱而耽搁;十一月平定叛乱后,当即追随蔡侯赴晋;十二年六月,我辅佐太子夷先去楚国请命,再与陈侯同往晋国;十四年七月,寡君亲往朝见;十五年五月,护送陈侯赴晋;去年正月,烛之武辅佐太子夷再次朝晋;八月,寡君又亲往绛都……”他继而写道:“陈、蔡紧邻楚国却始终事晋,皆因郑国力挺。即便如此,大国仍责我‘未能满足所愿’,郑国纵有亡国之危,也再无更多可献了。古人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若晋国步步紧逼,郑国便如绝境之鹿,再无退路可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宣子读罢书信,见郑国言辞恳切且确有实据,遂与晋灵公商议和解。不久,晋国大夫巩朔出使郑国,正式达成和解;为表诚意,晋国的赵穿与公婿池还作为人质留在郑国。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终因一封书信的坦诚沟通而暂告平息。
这一年的列国纷争,如同一盘复杂的棋局:大国恃强而骄,小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而一封书信、一次会盟,往往便牵动着数国的安危——春秋的风云,从来都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往来中,悄然改变着各国的命运。
眼见在这一年的春夏两季,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事件,同时阴谋诡计与计谋策略,也是在中原大地各诸侯国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只见在暗中静观其变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竟再度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
随后当他抬头望向天空,看着天边的鸟儿和云彩,深呼吸了片刻,随后便缓缓道出他的相关评价,反思思考与这感悟来。
“春秋之世,看似以礼相往来,实则处处是强弱的博弈啊。”王嘉望着天边掠过的鸟群,声音里带着几分怅然,“晋侯伐宋,名为讨逆,实则是要立一个听话的新君,哪里是真为宋昭公伸冤?齐侯伐鲁,转头又与鲁结盟,不过是把盟约当筹码,想在晋楚之间多占几分便宜。就连郑国那封书信,字字恳切里藏着的,也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不被碾碎’的挣扎。”
他伸手拂过身旁一卷刚整理好的《春秋》竹简,指尖在“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的字样上停留:“史官不书四卿之名,说他们‘处置未善’,可乱世之中,哪有万全之策?能让兵戈暂歇,或许已是幸事。只是这般‘以力服人’而非‘以德安人’,今日结盟,明日便可能反目,百姓又要跟着遭多少罪?”
远处的云彩被风吹得聚散无常,王嘉的目光也随之起伏:“你看那鸟儿,尚能择木而栖,可列国的百姓呢?宋都的城墙挡得住联军的戈矛,挡不住权臣弑君;鲁国的麦田躲得过齐军的战车,躲不过年年的赋税。所谓霸主,若只知用甲兵威吓,不用仁德安抚,纵能一时号令诸侯,又能维持多久?”
他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收回书库,落在案头那卷记录郑国书信的帛书上:“好在还有子家这样的大夫,能用笔墨代替刀兵,在绝境里为国家争一线生机。可见强弱之势,也并非全由兵力定夺——一句坦诚的话,一份实在的盟约,有时比千军万马更能安邦。只是这般道理,又有多少诸侯能真正明白呢?”
风穿过书库的窗棂,卷起几片竹简的边角,王嘉轻轻将它们抚平,仿佛在安抚这乱世中起伏的人心。“或许,这便是先生让我们整理典籍的用意吧——看清这些兴衰荣辱里的得失,才知道什么是真正该坚守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秋意渐浓时,周王室大夫甘歜率领的军队在邥垂与戎人展开了一场奇特的战事。彼时戎人刚在营地举行过祭祀,部族上下酣饮狂欢,连巡逻的哨兵都带着几分醉意,兵器随意靠在帐篷边,甲胄扔得遍地都是。甘歜探得消息,连夜点齐兵马,趁着月色悄悄逼近——当周军的戈矛刺破帐篷时,戎人还在醉梦中呓语,有的手忙脚乱摸不到兵器,有的刚站起身就被绊倒,几乎未作像样抵抗便溃散奔逃。这场胜利虽来得侥幸,却也让周天子的军队暂时遏制了戎人南下的势头,只是史官记载此事时,特意点明“乘其醉而破之”,字里行间似有几分不以为然——靠偷袭取胜,终究少了些堂堂正正的气度。
冬十月的寒风卷着碎雪,郑国太子夷与大夫石楚的车驾碾过结冰的路面,缓缓驶入晋国都城绛都。他们此行并非朝见,而是作为人质留在晋国,以巩固郑晋刚刚达成的和解。晋灵公亲自在城郊迎接,看着太子夷年轻却故作镇定的脸庞,又瞥了眼石楚紧攥缰绳的手,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意——有这两人在,郑国即便想倒向楚国,也得掂量掂量。太子夷住进为质者准备的馆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忍不住抚摸腰间的玉佩,那是郑穆公临行前亲手系上的,玉佩冰凉,却让他想起父亲的嘱托:“忍一时之辱,换郑国数年安宁,便是你的功劳。”
同一时间,鲁国大夫襄仲正带着厚礼出使齐国,为谷地的结盟向齐懿公道谢。临淄城外的寒风比鲁国更烈,襄仲裹紧裘衣,看着齐国的礼官引着自己穿过层层宫阙,心里却在盘算着此行的另一重目的——探查齐懿公的真实意图。宴席上,齐懿公酒过三巡,言语间总带着对鲁国土地的觊觎,说什么“泰山之东的麦子,怕是比齐国的更饱满”,襄仲听着,面上恭敬应和,心里却已记下了这些话。
待返回鲁国,襄仲立刻入宫向鲁文公复命,屏退左右后沉声说道:“主公,臣在齐国窥见其野心,他们虽与我结盟,却仍惦记着我国的麦田。只是依臣看来,他们未必能得逞。”文公皱起眉头:“何以见得?”襄仲躬身答道:“齐懿公其人,言语间尽是苟且之念,满脑子都是眼前的小利,全无长远谋划。臧文仲先生曾说:‘为民执政者若心无远虑,只知贪图眼前,必定命不长久。’齐侯这般心性,恐怕等不到收割麦子的时节,自身就先出变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公听完,望着窗外萧瑟的冬景,轻轻舒了口气。襄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对盟约的隐忧,却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这乱世的真相——盟约再厚,不如对手的短视来得可靠;兵戈再利,终究敌不过人心的浮躁。这个冬天,列国的关系就像结了薄冰的河面,看似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谁也说不清开春后,又会裂开怎样的缝隙。
在看到这一切后,只见此时此刻的王嘉竟然也拿不住心中的怅然伤神之感,在细细品味回味这一切之余,也是继续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与这感悟来。
“冬雪未降,人心已寒啊。”王嘉望着案头那卷记录周军破戎的竹简,指尖轻轻叩着竹片,“甘歜乘人之醉取胜,虽赢了战事,却失了用兵的气度。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靠的是实力与仁德,而非偷袭的侥幸。今日能乘戎人醉,明日若遇清醒的劲敌,又该如何?这般取巧的胜利,怕是走不远的。”
他转头看向另一卷写着郑太子为质的帛书,眉头微蹙:“太子夷腰间的玉佩再凉,也凉不过人质馆舍的寒意。郑国为求安宁,竟要让储君做人质,这‘和解’里藏着多少无奈?大国要的是臣服的姿态,小国拼的是忍辱的底气,可这忍辱何时是尽头?晋侯今日留了人质,明日若又生嫌隙,难道要郑国再送城池不成?”
说到襄仲对齐懿公的观察,王嘉忽然一声轻叹:“齐侯惦记鲁国的麦子,就像饿狼盯着羊圈,嘴上说着盟约,眼里全是贪婪。襄仲说得对,这般无远虑的君主,确实成不了大事。可乱世里,偏偏是这种短视的贪婪,最容易搅动风云——他或许等不到收麦,却可能在开春前就掀翻盟约,让鲁国的麦田再遭兵祸。”
窗外的风卷着枯叶掠过窗棂,王嘉的声音里添了几分沉郁:“你看这列国,周室想靠小计稳住戎人,晋国要靠人质拿捏郑国,齐国盯着邻国的粮草,人人都在算眼前的得失,谁还记得‘礼尚往来’的古训?臧文仲说‘苟且者不长久’,可这世上,又有多少君主能真正做到深谋远虑?”
他拿起那卷记录襄仲复命的竹简,缓缓展开:“好在还有襄仲这样的臣子,能从只言片语里看穿人心,为君主提醒风险。可见乱世之中,不仅要有兵戈防身,更要有洞察人心的眼睛。只是这般步步为营的算计,终究太累了——百姓盼的,不过是一茬能安稳收割的麦子,一间能遮风避雨的屋舍,这些最简单的愿望,却要在列国的博弈里颠沛流离。”
王嘉将竹简轻轻卷好,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语气里带着几分怅然:“或许这就是春秋吧,一边是礼崩乐坏的混乱,一边是君臣百姓在缝隙里求存的挣扎。我们整理这些典籍,记下这些战事与盟约,不就是想从这混乱里,找出些让天下稍安的道理吗?”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老子》有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你看甘歜乘醉破戎,晋侯恃强伐宋,哪一次不是‘不得已’的幌子?到头来,兵戈一动,百姓先苦。”王嘉指尖在一卷《道德经》竹简上划过,声音轻得像风拂过麦田。
他忽然想起孔子论政的话,便低声念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懿公靠盟约算计鲁国,晋灵公用人质牵制郑国,这便是‘齐之以刑’的短视啊。百姓嘴上顺从,心里哪有敬畏?一旦有机可乘,盟约不过是废纸一张。”
翻到《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字句,他不禁苦笑:“子家一封书信退晋兵,本该是‘伐交’的典范,可这般智慧,竟成了小国的救命稻草,而非大国的行事准则。若晋侯能懂‘不战而屈人之兵’,又何必让郑太子背井离乡做人质?”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案头的《墨子》残卷上,王嘉望着“兼相爱,交相利”几个字,眼神柔和了些:“墨子说要‘爱无差等’,可列国纷争,哪有真正的‘兼爱’?齐侯爱鲁国的麦子,晋侯爱霸主的虚名,唯独不爱百姓的安宁。若能少些算计,多些‘交相利’的诚心,这乱世或许能暖几分。”
他将几卷竹简轻轻摞起,最后念起《诗经》里的句子:“‘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百姓盼的,从来不是谁称霸,而是‘小康’二字啊。这些典籍里的道理,就像冬日的炭火,看着寻常,却能暖透乱世的寒——只盼有朝一日,诸侯能放下戈矛,好好读一读这些话。”
说罢,他将竹简抱在怀中,仿佛抱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书库外的风还在呼啸,但此刻听在耳中,竟似有了几分“如松之茂,如竹之苞”的静气。
小主,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左丘明先生的书房里,檀香正缓缓缭绕,案上摊着几卷尚未整理的《春秋》注本。见王嘉进来,先生放下手中的木简,目光落在他紧攥的小竹简册子上,温声道:“看你步履匆匆,想来是整理典籍时,又有不少琢磨不透的地方吧?”
王嘉躬身行礼,将小册子双手奉上:“弟子近日梳理鲁文公十七年的列国事迹,越看越觉得乱世之中,‘理’与‘势’总难两全。譬如晋侯伐宋,明明是借讨逆之名行立威之实,却偏要扯上‘君臣大义’;郑太子做人质换得一时安宁,可这‘忍辱’的底线又该划在哪里?”
他翻开册子,指着其中一处批注:“弟子读《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看齐懿公既想称霸,又贪鲁国的麦田,言行不一,难怪襄仲说他‘难成大事’。可为何这样的君主,偏能搅动风云?”
左丘明拿起册子,指尖在“晋人伐宋”“郑人质晋”等字样上缓缓移动,沉吟片刻后问道:“你觉得,春秋列国的纷争,根由在何处?”
王嘉思忖道:“弟子以为,在‘欲’。晋侯欲霸,齐侯欲利,郑侯欲安,人人都有欲求,可若都靠算计、兵戈来满足,天下便永无宁日。”
“说得好。”先生点头,“可你再想,为何子家一封书信能化解晋郑之危?为何《春秋》记史,总要在字里行间藏着褒贬?”他指着“乘醉破戎”的记载,“甘歜取胜,史官偏要写明‘乘其醉’,这便是要后人知道:取胜的手段,比胜利本身更重要。”
王嘉茅塞顿开:“弟子明白了!就像孔子说的‘义以为上’,列国争的是‘利’,可史书要传的是‘义’。哪怕乱世之中‘义’难行,也要在文字里留下标尺,让后人知道该往何处去。”
先生抚须而笑:“你整理典籍,不光是记事迹,更是要寻这‘标尺’啊。齐懿公的贪婪、晋灵公的短视,是反面的镜;子家的智慧、襄仲的洞察,是正面的灯。把这些镜与灯都记下,将来无论见了何种纷争,便知该如何立身处世了。”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将师徒二人的身影映在竹简上。王嘉望着册子上的批注,忽然觉得那些纷乱的事迹都有了脉络——原来典籍里藏着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前人用成败换来的清醒,是能照亮乱世的微光。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王嘉在思虑良久之余,也是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八个年头,同时也是鲁文公执政鲁国最后一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