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隐公之年尽,隐公十一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4931 字 4个月前

于是乎,这许国的国土,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给了郑国人。

郑庄公让许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都的东边,对他说。

“上天降祸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因而借我寡人之手惩罚他。”

“寡人只有一个老夫兄弟尚且不能相安无事,又怎么敢把讨伐许国当做自己的功劳?”

“寡人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使他在外邦奔走谋生,又怎么可能长久的占有许国呢?”

“您要侍奉许叔安抚此地的百姓,我将会派公孙获来帮助您。”

“如果寡人能够得以寿终,上天或许会依礼撤除降予许多的祸害,愿意让许公重新主持他的国家。”

“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我们郑国对他有所请求,可能会像对待老姻亲一样,降格同意的吧。”

“不要让别的国家滋蔓到这里,迫进这儿的居民百姓,来和我们郑国争夺这块土地。”

“我的子孙挽救自己的危亡还来不及,又怎能替你们许国主持祭祀呢?”

“寡人之所以让您住在这里,不单是为了许国,也聊且以此来巩固我国的边境。”

郑庄公于是派公孙获居住在许都的西边,对他说。

“凡是你用的用具财物,都不要放在许国。”

“寡人死后,你就赶快离开许国。”

“我的先君在这里新建都城,周王室已经衰微了。”

“周王朝的子孙也日逐一日的丢失祖先的功业。”

“许国是太岳的后嗣,上天竟然认为周德不足而厌弃他,我怎能与许国相争呢?”

对于这件事情,君子说。

“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合乎礼的。”

“而这‘礼’,就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人民有秩序,使后代获得利益的东西。”

“许国不守法度就去攻打他,他负罪就去饶恕他,衡量德行而处置,估察力量而行事,看准了时机而动作,不给后代添麻烦,可以说是懂得理了。”

而身处这一情境之下的王嘉,自然也是有他的感悟。

“这郑庄公真的是明大礼、崇德行、善反思,能自省之人啊。”

“他能够将许国的未来和这周王室的未来,乃至是自己国家的未来都分析的非常透彻,并且给出了他合乎周礼的答案,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并且,他还能做到将自己的国家与其他诸侯国的利益划分明确,秩序井然,使两国百姓和乐相处,真的是很不容易。”

“同时,他还合理的预料见这周王室的处境以及后世天下的局势,实乃大聪慧之人!”

“郑国有这么一位贤能的君主,实乃郑国三生有幸。”

“如若此后的君主帝王乃至是掌权之人,都能够参照郑庄公的方法,合理的处理国内矛盾与国外矛盾。并将这两大关系划分明确,因时而变,作出符合时代的正确选择。”

“我想,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梦想’,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在这之后,郑庄公令每卒奉献一头公猪,每行奉献一只狗或一只鸡,用于祭神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

君子对这件事情,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

“郑庄公丧失了政治、刑法的原则了。”

“政治是用来治理人民,刑法是用来匡正邪恶的。”

“既然没有合符道德的政治,又没有足以令人震慑的刑法,所以才会发生邪恶的事情。”

“发生了邪恶的事情而去诅咒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王嘉,对此也颇有评论。

“我想,郑庄公在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与毛病。”

“依照君子所言,他的确是没有分清楚德治与法治之间二者的关系。”

“之所以会发生先前那件事情,也如君子所说,既没有在民间树立好德治,同时也没有颁布合适的律法来明令法治。”

“造成这一切事情的根源,实际上也是由这个缘故所造成的。”

“所以,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我们不能单单只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一味的用所谓的诅咒与暴力之法,去进行复仇。”

“实际上,我们应该看清事物的本质,从他的背后细细的推敲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解决问题。”

“如此说来,牛鬼蛇神之类的理论,自然也就站不住脚脚了。”

之后,又过了不久,周天子从郑国割取了邬、刘、蒍、邘的田地,而把原来属于苏忿生的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的田地给了郑国。

君子由这件事情,很轻松的就可以知道周桓王会失去郑国支持的原因了。

按照恕道行事是道德的准则、礼的常规。

自己不能保有而拿给别人,别人不肯来依附,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郑国与息国,因为口角的原因而失和,息侯派兵攻打郑国。

郑庄公与息国的军队,在边境内进行交战,息国的军队大败而归。

君子因为这件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息国将要灭亡了。

不估量德行,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戚,不考辨是非,不明察有罪犯了。犯了这五条过错还去攻打别人。

他丧失了自己的军队,难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而王嘉则是认为,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不考察现实,也不衡量自己的实力以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义,就盲目的发动战争。

这样做,显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会导致民心怨腾,军民分离,从而容易导致失败。

一国的国君,乃至是执政者,因为一时的冲动没有顾全大局,从而白白的丧失了主动权以及未来继续发展的权利,这难道不是直接就将百姓与军队,还有国家、江山社稷的生死于不顾吗?

所以说,这息侯的失败,在常人的眼里,细细想来,其实也是合乎情理的。

到了冬天十月的时候,郑庄公率领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

壬戌的时候,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此来报复宋国攻入战国的那次战役。

至于宋国没有报告,所以《春秋》没有记载这件事。

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对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疑惑。

凡是诸侯有大事,来报告的时候就有记载。

不来报告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记载了。

楚兵的善恶得失,也是这样。

即使国家遭到灭亡,被灭的国家不报告战败,胜利的国家不报告战胜,都不记在这简策上。

羽父请求杀死桓公,想以此来谋求太宰的职位。

鲁隐公对这件事情说。

“我因为他年轻的缘故才摄政,我打算将国政交付给他了。”

“爱卿,如果你想要谋求太宰这个职务,我觉得有必要让你和他斗一斗。”

“毕竟,像你这样如此‘老谋深算’的家伙,也应该经受一下新君上任的考验了。”

于是乎,鲁隐公便让人在菟裘营造房屋,他将要在那里养老。

羽父对这件事情害怕了,反过来在鲁桓公面前讲鲁隐公的坏话,并请求鲁桓公杀死鲁隐公。

当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鲁国与郑国人在狐壤交战,但是被俘虏了。

郑国人把他囚禁在了尹氏家,他贿赂尹世,并在尹世的主祭神钟巫前祷告,于是与尹氏一起回国,并在鲁国设立了钟巫的神主。

周历十一月的时候,鲁隐公去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宿在了寪氏家。

壬辰的时候,羽父由于对鲁隐公怀恨在心,于是乎便在暗地里派遣贼人去寪氏家杀死鲁隐公,从而立鲁桓公作为国君而讨伐寪氏,寪氏家有人被枉杀。

《春秋》不记载下葬这件事情,是因为鲁桓公没有按照国君的丧礼,为他的父亲鲁隐公发丧。

而得知鲁隐公去世消息的王嘉,也是默默的滴下了泪滴。

“我的老友呀,你与我相识已有十一年载已。”

“虽然这十一年,每年都如一天过去一般迅速。”

“但是,你我之间的情谊,又怎能以天数来计算呢?”

“你本来就想着当你的儿子桓公能够独自摄政的时候你就退位隐居,可谁料半路却被奸臣贼人杀害,实在是有些可惜呀。”

“而且,在你摄政时的当朝大臣羽父,居然以你的死为由,悍然鼓吹鲁桓公发动了对爲氏家的攻击,俨然成为了权势争夺的工具,真是让人可憎。”

“天不遂人愿,像你这样一代还算贤能的君王,死后却居然落了这么个下场,真是让人可惜。”

“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事情居然发展的如此迅速,结果出现的如此迅速。”

“我固然知道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乃是历史之大势。”

“安息吧,我的老友人生有时就应该这样顺势而为。”

“至少,担任下一位国君的鲁桓公是你的儿子,不是其他的奸臣贼人。”

“而我也应该出发动身前往下一任国君鲁桓公所治理的鲁国旅途了。”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后,只见王嘉通过各种方式与宋鲁桓公以及一系列大臣结成朋友关系。

后来他回到了,现实之中,在经过稍加思考之后,便完成他的书籍整理工作,然后就去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工作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心情略显沉重。

他的老师左丘明,也是看出了他有心事儿,在询问过后,便安慰了他。

接下来,就要来到鲁桓公所在位的时期了。

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