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国情国体录,僖公十一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8672 字 4个月前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秋季八月份。为了祈求上天降下甘霖以缓解旱情,鲁国举行了盛大的求雨仪式——雩祭。人们怀着虔诚的心,向神明献上丰盛的祭品,并载歌载舞地表达着对雨水的渴望。整个祭祀活动庄重而肃穆,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围观。

当冬季的寒风开始肆虐大地时,南方的楚国却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弱小的黄国,派出大批精锐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黄国边境烽火连天,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鲁僖公十一年,周襄王二年的春天,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消息往来频繁,局势波谲云诡。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晋惠公急忙派人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地赶到周王室,向周襄王通报国内?郑发动叛乱之事。那使者一路奔波,抵达王都时,脸上满是疲惫与焦急,顾不上稍作休息,便立刻求见周襄王,将晋国的乱局详细禀报。

周襄王得知晋国的情况后,出于对晋国局势的关注以及维护天子权威和诸侯秩序的考量,决定派遣召武公以及内史过两位重要的大臣,前往晋国赐予晋惠公以爵命。这爵命乃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重要认可和册封,象征着诸侯在爵位和地位上的确定,意义重大。

召武公与内史过领命后,精心准备了赐封的一应事宜,带着庄重的使命踏上了前往晋国的路途。当他们抵达晋国,举行赐封仪式时,晋惠公身着礼服,前来接受天子的赐封。只见晋惠公缓步上前,从召武公和内史过手中接过象征爵命的玉圭,然而,他的神情却毫无兴奋与恭敬之色,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眼神涣散,动作也略显迟缓,仿佛对这来之不易的天子赐封并不在意。

赐封仪式结束后,召武公和内史过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归程。回到周王室后,内史过迫不及待地向周襄王详细禀报了此次赐封的经过。他神色凝重,语气中满是忧虑地说道:“大王,依臣看来,晋惠公的后代恐怕难以享有晋国的君位了!此次天子赐予他爵命,这玉圭乃是祥瑞之物,代表着天子的恩宠与信任,可他接受时却如此无精打采,毫无敬畏之心,这分明是先已自暴自弃,不重视天子的册封,也不珍惜自己的君位。如此态度,他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继承人来延续晋国的君位呢?再者,礼,乃是国家的主干,是维持国家秩序和稳定的根本所在,就如同房屋的梁柱,若梁柱不稳,房屋便摇摇欲坠。而敬,则是行礼的车子,是承载和推行礼的关键。若没有恭敬之心,礼便无法顺利推行。一旦礼不能推行,那么上下之间的秩序就会变得昏乱不堪,君臣之间、臣民之间的关系都会陷入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又怎么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呢?”

周襄王听了内史过的一番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心中对晋国未来的局势也隐隐有了一丝担忧。

与此同时,在一旁暗中观察的王嘉,见到此情此景,心中也是不由得心生疑虑,在深思熟虑不久之后,感慨之余,他便给出自己的相关评价评论,以及相应的启示感悟。

“晋国之况,实乃引人深思。晋惠公于天子赐爵命之际,竟如此轻慢,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绝非仅仅是个人的失礼之举。内史过所言极是,礼为国家之主干,敬为行礼之关键。晋惠公既已自弃于礼敬,那么晋国上下秩序之崩坏,恐已初现端倪。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君上若无敬畏之心,何以服众?何以引领臣民遵礼守法,共兴国家?君之言行,犹如风向标,上行下效,晋惠公这般不重视天子册封,不珍惜君位之态度,必使臣民对礼义纲常之信念动摇。长此以往,晋国朝堂之上,或生僭越篡逆之念;民间之中,或起犯上作乱之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对于各诸侯国而言,此事亦是一个警示。礼敬之道,不可不察。若一国之君皆不能以身作则,践行礼敬,那么国家的根基便会不稳。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唯有以礼义为基石,方能凝聚人心,使国家在动荡中保持稳定。”

“再者,从天子的角度出发,周襄王虽贵为天子,却也难以完全掌控各诸侯国的局势。晋惠公的轻慢,实则也是对天子权威的一种挑战。这便提醒天子,需加强对诸侯的管控,以维护天子的威严和天下的秩序。否则,天子之令不行,诸侯各自为政,天下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于我个人而言,此次所见所闻,让我深知礼敬的重要性。无论是身处何位,都应心怀敬畏,尊重礼法。唯有如此,方能在这复杂的世道中立足,也方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切不可学那晋惠公,因一时的疏忽和轻慢,而种下祸根,遗患无穷。”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晋惠公在如此重要的赐封仪式上的表现,无疑是一种短视且愚蠢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天子的册封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晋惠公却如此轻慢,等于自毁根基。这反映出他缺乏对政治局势和长远利益的深刻理解。”

“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与古代大不相同,但尊重和遵守规则的精神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晋惠公不尊重天子赐予的爵命,就如同现代社会中某些人不尊重法律和制度,一旦规则被轻视,社会秩序必然会受到冲击。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都需要明确的规则和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

“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晋惠公的行为也显示出他作为君主的不合格。一个领导者,尤其是一国之君,他的言行举止会对整个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晋惠公的无精打采和不恭敬,传递出的是一种消极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会让他的臣民对他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和积极态度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追随。”

“此外,晋惠公的例子也让我想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礼作为当时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晋惠公却未能坚守。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忽视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如同失去了根脉,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立足。现代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最后,周襄王面对晋惠公的轻慢,虽然心生担忧,但似乎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天子的权威。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担忧和思考上,更需要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决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晋惠公的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古代政治和社会的诸多问题,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感慨完之后不久,只见王嘉不由得朝远方看去,内心也逐渐的愈发平静下来。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鲁僖公十一年,周襄王二年的夏天,炎暑笼罩着大地,各诸侯国之间局势本就微妙紧张,而此时,扬、拒、泉、皋、伊、洛等地的戎人,如同突然涌起的一股凶悍浪潮,竟联合起来,向着周王朝的京师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这些戎人个个身强体壮,悍勇好战,他们呼啸着,呐喊着,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如同一群饿狼般扑向京师。

周王朝的京师城墙虽高大坚固,但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戎人,防守也变得异常艰难。城中的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哭喊声、求救声此起彼伏。戎人们势如破竹,很快便突破了防线,冲入了京城之中。他们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那巍峨的东门,在戎人的肆虐下,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浓烟滚滚升腾,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老都城的悲哀。

原来,这一切的背后,竟是王子带在暗中作祟。王子带心怀不轨,觊觎着周襄王的王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与戎人勾结,将这些野蛮的力量引入京师,企图借此制造混乱,浑水摸鱼。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周王朝的背叛,也是对天下苍生的不负责任。

当周襄王得知京师被戎人攻破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万分,又焦急如焚。他深知,此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周王朝的根基将受到严重的动摇。就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秦国和晋国得知了周王朝的困境。秦、晋两国的国君深知,周王朝乃是天下共主,若周王朝覆灭,天下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各国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于是,他们果断决定,出兵攻打戎人,以救援周朝。

小主,

秦国和晋国的军队迅速集结,他们士气高昂,装备精良,向着京师进发。在战场上,秦、晋两国的士兵们奋勇杀敌,与戎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逐渐扭转了战局,将戎人打得节节败退。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戎人终于被击退,周王朝的危机暂时得以解除。

到了秋天,局势逐渐趋于稳定。晋惠公考虑到长期的战乱对各方都不利,于是决定让戎人与周朝讲和。他派出使者,穿梭于戎人和周朝之间,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斡旋。最终,在晋惠公的努力下,戎人和周朝达成了和解协议,双方放下了武器,结束了这场纷争。

然而,在南方的黄国,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黄国的国君认为,楚国近年来势力不断扩张,对各诸侯国的控制也越来越强,他不甘心一直受楚国的压迫和剥削,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肯上交楚国的贡品。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楚国权威的公然挑战。

楚国作为当时的强国,自然不会轻易容忍黄国的挑衅。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大地一片萧瑟。楚国国君一声令下,楚国的军队便如猛虎般扑向了黄国。楚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先进,而黄国相对弱小,面对楚国的进攻,黄国的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楚国的强大攻势。楚国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入了黄国的境内,黄国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看着眼前如此动荡不安且危机四伏的中原大地,原先在一旁默默围观着的王嘉,此时此刻的心中也不免心生疑虑之心。

索性,在像往常一般深思熟虑片刻后,他便对上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评论,以及反思启示与感悟。

“唉…”

“看看这一连串的纷争和动荡,简直就是乱世的一个典型写照,从这里面能看出很多深刻的道理。”

“周王室遭遇了戎人的祸乱,王子带背叛君主,想要谋取王位,还和外部的敌人相互勾结,这完全是不忠诚、不仁义的行为。不管在哪个时代,背叛都是让人看不起的恶劣行径,特别是那些处在高位的人,更应该心里装着国家和大义,坚守忠诚和信义。王子带为了自己的私利,根本不顾周王室的安危以及天下百姓的幸福,引发了战争动乱,使得老百姓四处逃亡、生活无依无靠,实在是罪大恶极。这也给后人提了个醒,权力确实很有诱惑力,但绝对不能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去追求它。”

“秦国和晋国出兵救援周王室,这是非常明智而且合乎大义的举动。虽然周王室当时已经衰落了,可它天下共主的地位还在,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实际上就是维护天下的秩序。秦国和晋国的国君能够看清当时的形势,果断地出兵,这显示出了作为大国的担当和长远的眼光。这也说明在复杂的局势中,各个国家应该从大局考虑,抛弃那些狭隘的利益观念,一起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晋惠公促成了戎人和周王室的讲和,这一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战乱结束之后,及时停止损失,谋求和平,避免了各方陷入长期的消耗战,这体现出了一种务实的政治智慧。和平是非常不容易得来的,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伤痛,任何时候,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都是值得提倡的办法。”

“再看看黄国和楚国之间的事情,黄国因为忍受不了楚国的压迫而拒绝上交贡品,这份勇气值得称赞,但是它的实力不够强大。这就说明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中,仅仅有反抗的勇气是不够的,还得有和这种反抗相匹配的实力。黄国的国君应该明白,在做出挑战强国的决定之前,需要充分评估自己的实力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楚国作为强国,面对黄国的反抗,直接出兵攻打,虽然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可也显得太强硬了。也许在处理和弱小诸侯国的关系时,楚国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既要施加恩惠又要展示威严,这样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这些乱世中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可以当作前人的经验教训。不管是处在高位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心里想着大局;国家和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以和平为贵,避免无缘无故地发动战争和产生冲突;同时,提升自身的实力也是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找到安宁和发展的道路。”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第十二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