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丁巳,僖公入土之日。送葬队伍绵延数里,青铜编钟奏起肃穆的《肆夏》,椁木落入墓穴时,鲁国大夫们望着新君文公,目光中既有对旧主的追思,亦有对时局的隐忧。恰在此时,周使毛伯又至,玉册上朱笔书写的策命,赋予文公“镇抚东诸侯”之责,看似恩宠,实则暗含王室对东方局势的不安。
北方原野上,晋襄公的战车已扬起滚滚烟尘。晋国以“卫背盟”为由,铁骑踏破卫国边境。箭矢如雨,戈矛相撞之声震天,卫都朝歌危在旦夕。消息传至曲阜,叔孙得臣奉文公之命,匆匆踏上前往洛邑的官道。他车中秘藏鲁国与周室的密信,试图借天子之名调解争端,却不知卫国不甘示弱,竟组织敢死队奇袭晋国边境,战火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秋风初起时,戚地的盟坛上,公孙敖与晋襄公相对而坐。盟坛四周,甲士林立,青铜酒尊中的酒水映着二人阴晴不定的面容。晋襄公以霸主之姿,要求鲁国选边站队;公孙敖则言辞委婉,既表恭顺,又暗保中立。这场看似平和的会盟,实则是诸国势力的微妙博弈,盟约墨迹未干,各方已开始谋划下一场交锋。
冬十月丁未,楚地传来惊雷般的噩耗。楚太子商臣弑父夺位,楚成王粢恨深宫。血腥的政变迅速传遍诸侯,列国震惊之余,纷纷加强戒备。公孙敖奉文公之命出使齐国,车中满载金帛玉器,表面为庆贺齐国内政清明,实则是鲁国在动荡时局中寻求盟友的关键一步。他站在齐国边境,望着临淄城高耸的城墙,心中暗自思忖:这乱世之中,又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话说回来,就在周襄王二十六年春,同时也是鲁文公担任诸侯国君,执政鲁国第一年的时候,料峭寒风尚未褪尽,鲁国曲阜城内缟素犹存。周襄王遣内史叔服南下,车驾载着王室吊唁之物,自洛邑逶迤而来。叔服素以相面之术名动诸侯,传闻其观人眉宇便能断兴衰、测祸福。公孙敖听闻后,急召长子谷与次子难整衣束冠,立于宗庙前庭。
叔服踏着青石板缓步入内,玄色深衣在风中微动。他目光如炬,先扫过站于左侧的谷。少年身姿挺拔,下颌线条饱满丰隆,在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叔服微微颔首:"此子下颌若重岳,承天接地,日后必能奉宗庙、飨祭祀,公孙氏一脉在鲁,可期昌盛。"转而望向次子难,只见其身形清瘦,眉眼间隐有肃杀之气,"而此子骨相凌厉,他日恐要执绋引棺,送你最后一程。"话音落时,檐角铜铃突然作响,惊起檐下寒鸦,扑棱棱掠过灰白天空。
彼时鲁国朝堂正为历法之事争论不休。史官竟将闰月设于三月,此举引得老臣们纷纷进谏。太傅拄着枣木拐杖颤声道:"先王制历,以冬至为岁首,定朔望月居中,余日归岁末,如此方能四时有序,农事不误。今随意置闰,岂不是乱了天道?"文公望着竹简上错乱的历谱,眉头紧锁。可政令既出,若仓促更改,又恐损王室威严,这场不合礼制的闰月闹剧,终究成了鲁国这年开春的一道裂痕。
夏四月丁巳,僖公下葬之日。鲁国贵族身着麻衣,执绋牵棺,缓缓走向陵寝。哀乐声中,众人尚未从悲戚中缓过神,周使毛伯已携策命而至。玉册上朱笔写就的诰命,赋予文公"屏藩周室"之责。叔孙得臣即刻备车,带着齐鲁特产启程朝周。马车辚辚驶过黄河渡口时,他望着对岸旌旗招展,隐约嗅到了战火的气息。
原来早在晋文公末年,诸侯皆往绛都朝见,独卫成公托病不至。卫大夫孔达揣摩君意,率军突袭郑国,铁蹄踏破绵、訾二邑,兵锋直抵匡城。郑文公连夜修书向晋国求援,墨迹未干便传来噩耗。待晋襄公守丧期满,一纸檄文传遍中原:"卫背盟弃义,当讨之!"
晋国大军挥师南下,兵临南阳。主将先且居望着城楼上翻飞的卫国旗帜,突然勒住马缰:"主公,卫侯之错,错在背盟;我若贸然兴兵,恐步其后尘。"他建议晋襄公先朝见周天子,以王命之名伐卫。于是温地会盟上,晋襄公率诸侯朝见周襄王,黄罗伞盖下,君臣共饮盟酒。而与此同时,先且居与胥臣已绕道突袭卫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月辛酉朔,晋军如黑云压城,将戚地围得水泄不通。城楼上箭矢如雨,城下盾车推进声震耳欲聋。六日后,城墙终被攻破,晋国士兵如潮水般涌入,生擒卫国大夫孙昭子。卫成公慌了手脚,连夜遣使向陈国求救。陈共公拍着胸脯许诺:"卫侯放心,你只管再出兵攻晋,我自会从中调停!"卫大夫孔达领命出征,可这"借人之手"的计策,在列国眼中不过是拙劣的把戏。史官在竹简上愤然写下:"卫以陈计攻晋,此乃愚钝之举——舍己之智,仰人鼻息,安能长久?"
眼见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一年的春夏两季时,为先王鲁僖公举办葬礼,同时中原大地上正暗流涌动,各诸侯国间攻伐策略谋划不断,不禁让在暗中观察这一切的王嘉为胆战心惊。
紧接着他在思虑良久并长叹几声。随后朝天边远远望去一段时日后不久,紧接着他便缓缓道出自己的评价,反思与感悟来。
王嘉立在曲阜城头,望着送葬队伍扬起的漫天尘雾渐渐消散在苍黄天际,手中竹简被攥得微微发颤。春寒裹挟着缟素气息掠过耳畔,他忽然想起叔服相面时檐角惊飞的寒鸦——原来命运的谶语,早在晨光里便已悄然落定。
"礼崩乐坏,竟至于斯!"他望着宗庙方向,那里曾是诸侯共尊周礼的圣地,此刻却为闰月之争吵得面红耳赤。太傅颤抖的拐杖叩击地面的声响,仿佛仍在回荡。鲁国随意改历,看似是一时疏忽,实则是王室衰微、诸侯僭越的缩影。周襄王的策命虽在玉册上熠熠生辉,可连鲁国历法都无力匡正,这"屏藩周室"的诰命,又有几分威严?
目光转向北方,黄河渡口旌旗如林。叔孙得臣的马车想必已在对岸,而更远处,晋卫之战的烽火正灼穿天际。王嘉抚摸着《春秋》竹简上的刻痕,忽然明白为何史笔总说"一字褒贬"。卫成公拒朝晋国,不过是不愿再做霸主羽翼下的附庸;孔达突袭郑国,看似莽撞,实则是弱国求生的无奈挣扎。可在强者眼中,背盟便是大罪——所谓正义,不过是胜者书写的春秋。
"仰人鼻息,安能长久..."他喃喃重复着史官的判语,心中泛起寒意。陈共公拍胸脯的承诺,何尝不是另一种"仰人鼻息"?当诸侯不再敬畏周室,盟约沦为一纸空文,今日晋国能以王命伐卫,他日便会有他国以大义之名攻晋。如此循环,中原大地何时才能重归安宁?
暮色渐浓,王嘉望着西天如血的残阳,忽然想起老师左丘明说过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鲁国作为周公后裔,本应是周礼的守护者,如今却在历法上失了分寸;卫国妄图借陈国之力抗衡晋国,终究是本末倒置。在这乱世之中,若不修德行、不固本根,单凭权谋智计,即便能得一时之利,又如何逃得过命运的清算?
风卷起他的衣袖,王嘉握紧竹简,在渐暗的天色中缓步走下城头。他知道,自己记录的不仅是诸侯纷争,更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与新时代的胎动——而语言与文字的力量,或许能在这乱世中,为后来人留下一盏照亮归途的明灯。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秋意渐浓时,中原大地的战火暂熄,却在黄河之畔的戚地泛起新的涟漪。晋襄公身披玄色大氅,立于新划定的田土边界,青铜剑鞘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他指尖轻点舆图,对身旁的属吏道:"此处乃卫地咽喉,当以三丈界石为记,刻上晋鲁盟誓。"公孙敖的马车自曲阜匆匆赶来,车轮碾过新翻的田垄,扬起的尘土裹着未干的泥浆。两位诸侯相见时,晋襄公抬手示意属吏呈上界图,公孙敖望着图上蜿蜒的红线,忽觉这看似平和的疆界划分,实则是晋国霸业的又一次无声扩张。
而在千里之外的郢都,一场惊心动魄的宫闱之变正悄然酝酿。楚成王把玩着新得的玉珏,望着阶下跪拜的商臣,忽想起三年前令尹子上的谏言。彼时子上曾指着商臣的面相,声音里带着不安:"王上请看,此子蜂目豺声,目露凶光,若执掌国政,恐生弑逆之祸。"成王却将玉珏抛向空中,大笑道:"吾儿英武,怎会如此?"此刻商臣已高居太子之位,可成王怀中的美人又诞下王子职,粉雕玉琢的婴孩让他动了易储之心。
商臣寝宫内,烛火在青铜兽形灯台上摇曳不定。他攥着密报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老师潘崇抚着银须踱步,忽然停住:"江芈乃王妹,性烈如火,若设宴时故意轻慢,必能试出真假。"三日后,商臣在宴席上故意将羹汤泼洒在地,江芈拍案而起,发簪散落间,怒喝道:"贱种!难怪王兄要杀你立职儿!"这句话如惊雷炸响,商臣瞳孔骤缩——原来父亲真的要对自己下手。
潘崇望着商臣阴沉的脸色,压低声音:"太子可有决断?"商臣猛地拔出佩剑,剑锋划破窗纸,惊飞檐下寒鸦:"今日不是他死,便是我亡!"冬十月的寒夜里,太子宫的甲士手持火把,将成王寝宫围得水泄不通。成王望着破门而入的商臣,忽然想起年轻时征战四方的豪情,此刻却只能颤抖着道:"容我食熊掌再死..."话未说完,商臣已令人收紧白绫。当谥号"灵"被宣告时,成王双目圆睁,死不瞑目;直到改为"成",那僵直的眼皮才缓缓合上,仿佛连魂魄都在执着于身后的虚名。
小主,
与此同时,公孙敖的马车已驶入齐国边境。他掀开帘幔,望着临淄城高耸的城楼,想起临行前文公的叮嘱:"齐鲁之交,关乎鲁国存亡。"齐国大夫郊迎时,公孙敖从怀中取出刻有鲁公印信的竹简,朗声道:"寡君新立,特遣下臣重续旧好,愿与贵国共守盟约。"这番说辞,既是礼仪,亦是弱国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史官在竹简上郑重记下:"卿士聘问,忠信为本",可墨迹未干,中原大地上又将卷起新的风云。
而在西陲雍城,秦穆公望着殽山之战的败报,白发在寒风中凌乱。朝臣们群情激愤,高呼"必杀孟明",唯有他抚着断弦的瑟,低声吟诵芮良夫的诗句:"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他缓缓走到孟明视面前,将象征兵权的虎符重新递到对方手中,苍老的声音里带着痛惜:"是寡人急于东进,才让你背此罪责。"孟明跪地叩首,额角撞在青砖上,洇出血痕——这份知遇之恩,日后将化作秦军复仇的熊熊烈火,烧穿崤函古道,烧穿整个春秋乱世。
眼看此情此景,王嘉的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
在深深思考思虑过后不久,他随即便再度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与感悟来。
王嘉立于鲁国城墙之巅,望着公孙敖远去的车队消失在暮色之中,朔风卷着戍卒的梆子声掠过耳畔。他摩挲着腰间刻满星象的玉珏,忽觉手中这枚象征天命的信物,竟与楚成王把玩的玉珏如此相似——皆是权力的玩物,亦都是命运的谶语。
"所谓霸业,不过是强者蚕食弱者的遮羞布罢了。"他望着戚地方向冷笑,晋襄公划定的边界红线,恰似一柄悬在诸侯头顶的利刃。鲁国身为周公后裔,却只能在大国博弈间委曲求全,公孙敖奉命周旋时的谦卑姿态,与竹简上"忠信为本"的记载形成刺目反差。这让他想起太傅在朝堂上颤抖的拐杖,原来礼崩乐坏的征兆,早在历法错乱时便已显现。
夜色漫过郢都方向的天际线,王嘉仿佛看见商臣眼中跳动的烛火。他握紧栏杆,指甲几乎掐进腐朽的木梁。子上相面时的预言、江芈失控的怒吼、成王死不瞑目的面容,在他脑海中交织成血色画卷。"蜂目豺声"的判断终究应验,可更让他心惊的,是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当王位成为争夺的猎物,父子亲情不过是祭坛上的牺牲品。谥号更改时那诡异的瞑目,恰似对这个崇尚虚名时代的无声嘲讽。
忽然,西北方传来沉闷的雷鸣。王嘉转身望向雍城方向,秦穆公吟诵芮良夫诗句的场景如在眼前。他轻抚袖中《尚书》竹简,那上面"罪己诏"的典故与穆公的言行重叠。在满朝喊杀声中赦免孟明,这份胸襟既彰显明君风范,又何尝不是蛰伏的谋略?他仿佛看见秦军厉兵秣马的身影,崤函古道的战火,终将在知遇之恩的催化下,烧作改写天下格局的燎原之势。
"乱世之中,无义战,亦无完人。"王嘉对着苍茫夜色长叹。晋国的扩张、楚国的内乱、鲁国的周旋、秦国的隐忍,不过是春秋大幕上翻涌的浪花。竹简上工整的史官文字,终究掩盖不住文字背后的权谋与血泪。他握紧手中的刻刀,忽然懂得自己记录的不仅是史实,更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时,人性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沉沦。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凝眸良久,幽幽吟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言语间满是叹息,眼前这乱世纷争,恰似一幅无序长卷,各国为了权势地盘,弃礼义于不顾,鲁国的历法之乱、卫国的背盟突袭、晋国以大义为名的征伐,皆如利刃划破周礼的帷幔,令这“四维”支离破碎,长此以往,天下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王嘉又缓缓念道,思绪飘向郢都那血腥的宫廷之变。楚成王当初的肆意妄为,全然不顾子上的劝诫,终是在自己的骄纵里送了性命。商臣与江芈的狠辣手段,也是成王自己种下的恶果。他自以为掌控一切,却在命运的罗网中挣扎,至死才知悔恨。这般因果循环,恰似飞蛾扑火,令人嗟叹不已。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王嘉轻声呢喃,目光深邃而悠远。他望着远方山河,心知乱世中的君主们若能有这般觉悟,从历史的教训里汲取智慧,以贤才为镜审视自身,或许乱世能早些终结。可惜,晋襄公虽有霸业之资,却不懂得收敛锋芒;楚成王被虚名蒙蔽,全然不懂审时度势。他们皆在权力的迷途中越陷越深,没能看清历史的车轮正无情碾过虚妄的霸业美梦。
紧接着,他又想起老子的“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晋卫之战,晋以王命伐卫,卫又妄图借陈国之力抗衡,双方兵戎相见,百姓流离失所。这些所谓的霸主,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全然不顾百姓死活,把战争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不祥之举吗?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与灾难,却没有真正的赢家。
小主,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也在他心头浮现。鲁国恪守旧礼,在大国争霸的浪潮中逐渐力不从心,而秦国却能大胆变革,国力日益强盛。也许在这乱世之中,一味守旧只会被时代淘汰,适时的变革才是生存之道。但变革又谈何容易?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是财富,也是枷锁,要挣脱谈何容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个时代。晋襄公划定疆界,是为了晋国的利益扩张;楚成王易储、商臣弑父,是权力欲望的驱使;各国之间的攻伐、结盟,无一不是为了争夺利益。在这利益的漩涡中,人性的丑恶被无限放大,亲情、道义都变得一文不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王嘉的声音带着几分别样的感慨。秦穆公虽经历殽山之败,却能知错能改,赦免孟明视,这份豁达与担当便是得道之举。在人心惶惶、众人喊杀的困境中,他凭借这份智慧与仁爱,赢得了将士们的心,为秦国的崛起埋下希望的种子。而卫国孔达为一时之利,借陈国之力攻晋,看似聪明,实则失道,这等行径如何能得天下人助力?不过是自掘坟墓罢了。
他越念越感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瞧这乱世,恰似一个巨大的熔炉,打磨着每一个人的意志。鲁国在诸侯间的周旋,晋襄公在军事与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楚成王在宫廷内外的跌宕起伏,秦穆公在失败后的隐忍图强,他们无不在苦难中挣扎求存。这等磨难,或许正是上天降下的考验,唯有历经风雨,方能磨砺出非凡的才能,在这乱世中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王嘉低沉的声音在夜风中飘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眼下的乱世,多数人为求生存,只能先保全自身。鲁国的公孙敖,周旋于各国之间,只为保鲁国周全;晋国的将领先且居、胥臣,也不过是在履行军职,为晋国的霸业添砖加瓦。而真正能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哪怕身处困境,亦不可忘记心中的大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王嘉最后一声轻叹,仿佛在警示每一个沉浸于权谋争斗中的人。这乱世虽危机四伏,却也正是促使人奋进的动力。若安于现状,贪图一时安逸,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无论是诸侯,还是世家大族,都应时刻警醒,保持忧患意识,方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谋求一线生机。
吟诵完毕,王嘉微微闭上双眼。夜幕下,鲁国城头的火把摇曳不定,他的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愈发寂寥。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这黑暗的乱世;又似一声声警钟,敲醒了那些在权力漩涡中迷失的灵魂。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二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