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岁末的闰月,鲁国太庙中,本该举行的告朔仪式却悄然取消。按照周礼,每月初一,国君需到太庙祭告祖先并颁发月令,但鲁文公以“时局动荡”为由,省去了这一重要环节。然而,朝庙之礼却照常进行,公卿大夫们身着华服,在钟磬声中向祖宗牌位行礼。季孙行父望着太庙中缭绕的香烟,心中五味杂陈——告朔之礼虽废,朝庙之仪仍存,这看似矛盾的举动,恰似这个礼崩乐坏时代的缩影:人们既想挣脱旧制的束缚,却又无法彻底舍弃维系秩序的根基。寒风从殿门缝隙中钻进来,吹动着祭祀的祝祷文,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烛光下忽明忽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个时代的胎动。
话说回来,就在周襄王第三十一年,同时也是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六个年头的时候,寒风裹挟着沙尘掠过晋国夷地广袤的校场。三万甲士列阵如林,青铜戈矛在阴霾下泛着冷光。晋襄公遗命在此裁减二军,重整六军之制,随着令旗挥动,鼓角声震得黄土簌簌落下。狐射姑身披玄色犀甲,踏过满地霜华登上将台,腰间的湛卢剑尚未出鞘,便引得台下将士齐声高呼。赵盾紧随其后,素白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虽面容沉静,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这对昔日并肩作战的挚友,此刻却因权力更迭而各怀心事。
正当众人以为大局已定之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撕破校场的肃杀。阳处父自温地疾驰而来,袍角沾满泥泞,却不顾仪态地跃上高台:“君命有所未逮!”他抖开竹简,声如洪钟:“昔年文公称霸,中军帅位关乎国运,岂容仓促定夺?”话音未落,狐射姑的佩剑已按在剑柄上,校场气氛骤然紧张。阳处父却径直走向赵盾,目光灼灼:“赵衰佐文公成就霸业,此等忠良之后,又兼治世之才,若委以重任,必能延续晋国荣光!”这番说辞既暗合襄公“选贤任能”的遗愿,又巧妙勾起将士对赵氏功勋的追忆。随着将旗易主,赵盾接过象征兵权的虎符,掌心已沁出冷汗——他深知,这不仅是荣耀,更是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的开端。
赵盾掌权后,绛都的宫室彻夜灯火通明。他铺开羊皮卷,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对着烛火凝神沉思。“修订刑律,当以‘明德慎罚’为本!”他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命人召回流亡的法吏,共同研讨律法疏漏。为清理积压十年的冤案,他亲自坐镇司寇府,听讼断狱直至破晓。当听说有逃犯藏匿深山,他竟乔装猎户,带领亲卫跋涉百里将其擒获。那些蒙尘的契约文书,在他手中被逐字核对;混乱的爵位制度,经他梳理后重归井然。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从乡野间寻回被埋没的贤才,连曾因罪罢官的老臣,也因才能出众而被重新启用。新政初成那日,太傅阳处父轻抚文书,感慨道:“此等法度,可保晋国百年兴盛!”
与此同时,鲁国朝堂也在酝酿变局。臧文仲望着舆图上陈、卫两国新签的盟约,捻须长叹:“中原格局已变,鲁国不可再作壁上观。”夏蝉初鸣时,季文子的车队载着金玉重礼,浩浩荡荡驶向陈国。陈国宫殿内,编钟奏响《鹿鸣》之乐,季文子与陈共公推杯换盏,席间敲定联姻之约。当陈女的红盖头缓缓掀起,烛光映照下的笑颜,不仅是两国交好的见证,更预示着鲁国将在诸侯纷争中寻得新的支点。
而在千里之外的雍城,秦宫却沉浸在悲戚与愤怒交织的阴霾中。秦穆公的棺椁装饰着黄金鸱鸮,随葬的珍宝堆积如山,却难掩国人的悲愤——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鍼虎被铁链锁入墓室时,凄厉的哭喊穿透宫墙。百姓自发聚集在渭水河畔,有人捶胸痛哭,有人以血书壁,《黄鸟》的哀歌在夜风中回荡:“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贤能如三士,本应是秦国栋梁,却沦为殉葬品。晋国大夫狐偃听闻此事,在羊皮卷上疾书:“穆公之失,非独失三贤,乃失天下心也!”
当夜,赵盾立于城头,望着西方漫天星斗。太史官呈上各国密报,秦穆公殉葬之事赫然在列。他轻抚新制的律法竹简,喃喃道:“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用人如用器,弃贤则废。秦若长此以往……”话音未落,北风卷着枯叶掠过城墙,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起寒鸦数只。此刻的赵盾不会想到,他推行的新政将重塑晋国百年根基,而秦国因这场“人殉之殇”,彻底错失东进中原的良机,两个大国的命运,就在这一年悄然转向。
眼看就在这一年春夏两季,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中原大地晋鲁秦三个诸侯国之间居然发生了如此多的重大事情,只见在暗中默默观察这一切的王嘉,也是不由自主的悲从中来,随即在长叹一声之后,便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以及感悟来。
王嘉立在藏书阁的雕花木窗前,手中竹简因用力攥握而发出细微的脆响。窗外梧桐叶在风中翻卷,恍惚间竟与千里之外校场的旌旗、陈国宫殿的烛火、雍城河畔的悲歌重叠。他喉头滚动,终于吐出一声穿透千年的喟叹:“乱世之局,竟在半载间成此变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晋国阅兵易帅,看似君命之争,实则是贤能与权术的较量。”他的指尖划过案头《晋乘》残卷,烛火将影子投在“赵盾变法”的批注上,“赵孟以刑律为经纬,以贤才为梁柱,看似重塑法度,实则在编织一张新的权力之网。阳处父一句‘国之利’,道破春秋无义战的本质——所谓尊王攘夷,不过是强者借礼法之名行兼并之实。”
说到此处,他的目光转向鲁国舆图,指尖点在陈国方向:“臧文仲联姻陈国,季文子纳聘之礼,何尝不是以姻亲为盾?齐鲁接壤,卫陈结盟,鲁国看似在夹缝中求存,实则暗合‘远交近攻’之术。可叹世人只见《鹿鸣》之雅,不见盟书背后的刀光剑影。”
忽然一阵北风撞开虚掩的窗扉,案上羊皮卷哗啦啦翻至秦国纪事。王嘉猛地抓住卷轴,指节发白:“穆公殉贤,是秦国之殇,更是天下之警!”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震颤,“三良赴死,秦人作《黄鸟》以泣,非独悲三士,更是悲贤才难觅、天道不彰。当此之时,秦公不以遗策留后世,反以骸骨殉私欲,岂不闻‘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他踉跄着扶住书架,竹简簌簌坠落。月光透过窗棂,在满地典籍上投下破碎的银斑,宛如这破碎的世道。“赵盾变法、鲁国联陈、秦公殉贤,三件事,三种道。”王嘉仰头望着穹顶斑驳的藻井,眼中泛起泪光,“晋国以术强兵,鲁国以谋图存,秦国以私自缚。春秋无义,礼乐崩坏,可即便如此……”他弯腰拾起一卷《诗三百》,声音渐渐坚定,“可即便如此,《黄鸟》之哀仍能穿透人心,这便是文明不灭的火种。”
更鼓惊破长夜,王嘉将竹简郑重收进漆盒。窗外的风不知何时停了,唯有远处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混着断续的犬吠,在寂静的夜色中回荡。他望着烛火在晨风里明灭,忽然提笔在新简上刻下:“观乎乱世,方知贤才如星,法度似月,民心若日。星月可隐,日月长明。”
在这之后不久,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朔风裹挟着枯叶掠过鲁国宫墙。季文子立于廊下,望着院中凋零的花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心中盘算着即将启程的晋国之行。他深知,此番前往晋国,正值晋襄公病重,局势诡谲多变,稍有不慎,鲁国便可能卷入纷争漩涡。思忖片刻,他唤来家臣,神色凝重地吩咐:“即刻派人筹备遇丧所需之物,务必周全。”
家臣面露疑惑,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不知准备这些用在何处?如今尚未听闻晋国噩耗。”季文子目光深邃,望向北方,缓缓说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此乃古人遗训。世事难料,一旦有事却无准备,必陷困境。备而不用,又有何妨?”言罢,他负手踱步,衣袂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似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席卷中原的风暴。
八月乙亥,噩耗终至,晋襄公骤然崩逝。晋国朝堂瞬间陷入混乱,灵公尚在襁褓,难以撑起危局。群臣聚集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如铅。赵盾立于众人之前,目光如炬,率先打破沉默:“国难当头,当立长君以定社稷。公子雍乐善好施,且年富力强,先君文公对他宠爱有加,秦国又与他交好。秦乃我晋国故交,立公子雍,以善治国则国固,奉长君则民顺,遵先君所爱则尽孝,结旧好则国安,如此,祸乱必能平息。”
话音刚落,贾季便上前一步,神色坚决地反驳:“赵盾所言差矣!公子乐之母辰嬴备受两位国君宠爱,立其子,必能使民心安定。”赵盾冷笑一声,言辞犀利:“辰嬴位卑,不过文公姬妾中排行第九之人,她的儿子能有何威望?再者,她先后侍奉两君,此乃淫荡之举。公子乐身为先君之子,却只能栖身陈国这样的小国,足见其无能。母亲失德,儿子无威,陈国弱小且路途遥远,危难时无法相助,如何能稳固国本?反观杜祁,为顾全大局,主动让偪姞、季隗居于自己之上,德行高尚。她的儿子公子雍在秦国为官,官至亚卿,秦国强大且与我晋相邻,有事可倚。立公子雍,才是正道!”
一番激烈争论后,赵盾力排众议,当机立断,派遣先蔑、士会奔赴秦国,迎接公子雍归国即位。贾季心有不甘,暗中派人前往陈国召回公子乐。赵盾得知后,雷霆震怒,立即派人在郫地截杀公子乐。贾季本就对阳处父剥夺自己中军元帅之职怀恨在心,见此情形,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深知阳处父在晋国孤立无援,于是在九月,指使续鞫居刺杀了阳处父。《春秋》记载“晋国杀死他们的大夫”,却未提及贾季之名,正是因为阳处父擅自变更元帅人选,逾越了职权。
冬十月,寒意渐浓,襄仲肩负鲁国使命,踏上前往晋国的道路,参加晋襄公葬礼。他的马车缓缓驶入晋国都城,沿途所见,百姓面有戚色,军队戒备森严,一片肃杀之象。襄仲心中暗自担忧,晋国局势动荡,鲁国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一月丙寅,晋国朝堂再起波澜。赵盾下令处死续鞫居,以正国法。贾季自知大势已去,惶惶如丧家之犬,匆忙逃往狄国。赵盾念及旧情,派臾骈护送贾季的妻子儿女及家财前往狄国。当年在夷地阅兵时,贾季曾当众羞辱臾骈,众人皆以为臾骈定会借此机会报仇雪恨。臾骈的部下纷纷请命,欲诛杀贾家满门,以泄心头之愤。
臾骈却面色平静,制止众人道:“不可!古志有云:‘惠及于人,莫求其报;人若负我,莫迁其怒。’此乃忠诚之道。赵盾大人以礼相待,我若因私仇而违背他的意愿,实非君子所为。借主公宠信而报私仇,非勇;因一时之怒而加深仇恨,非智;因私事而损害公务,非忠。我若丢弃这三点,又有何颜面侍奉赵盾大人?”于是,臾骈亲自召集贾季家眷,清点家财器物,一路护送,直至边境,方才离去。
闰月,鲁国太庙之中,本该举行的告朔仪式却悄然取消。这一违背礼制的举动,引发轩然大波。史官痛心疾首,在竹简上郑重记下:“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有贤者痛心疾首地解释道:“闰月的设立,乃是为了校准四时,使节气与农事相合。农事若能应时而作,百姓方能衣食无忧。如今舍弃闰月告朔之礼,便是抛弃了治国安邦的根本,如此又怎能治理好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此时,中原大地之上,晋国内乱余波未平,各国皆在观望。鲁国朝堂之上,君臣们也在为如何应对这风云变幻的局势而绞尽脑汁。而这场因晋襄公之死引发的一系列动荡,犹如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着各国的命运,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眼见此情此景,在暗中默默围观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内心五味杂陈,心中也不是禁心生忧虑之神色。
紧接着,就在这之后不久,只见他长舒一口气,随后便不紧不慢的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与感悟来。
王嘉抚过藏书阁斑驳的檀木栏杆,望着竹简上墨迹未干的《晋纪》,喉间发出一声喟叹。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坠在砚池中,惊散了满池月影,倒像是这乱世中飘摇的诸国。他指尖摩挲着刻有“赵盾变法”的简牍,终于开口:“晋国之乱,乱在权柄,更乱在人心啊!”
“赵孟以‘贤能’之名夺帅位,看似为晋国谋长远,实则已开权臣干政之先河。”他的声音混着更漏声,在空旷的阁中回荡,“立公子雍,美其名曰‘结秦固国’,可秦岂会甘做嫁衣?待公子雍归国,究竟是晋君掌国,还是秦师压境?赵盾这枚棋子,看似落得精妙,实则已将晋国推入与秦相争的危局。”说罢,他轻轻叩击案几,烛火随之摇晃,在墙上投下忽明忽暗的人影。
谈及贾季,王嘉神色愈发凝重:“贾季刺杀阳处父,私怨不过是引信,根子还在朝堂倾轧。元帅之位更迭,本应循礼而行,阳处父擅自改命,贾季铤而走险,这礼崩乐坏之势,已如决堤之水!更可悲的是,公子乐横死郫地,晋室血脉竟成权力博弈的祭品,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他猛地攥紧袖口,指节泛白,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触摸到那场血腥背后的寒意。
“倒是臾骈让我眼前一亮。”话锋一转,王嘉的目光柔和起来,“受辱而不报,居功而不傲,仅凭一句‘忠道’便压下私愤。在这人人争权夺利的乱世,他反而守住了为人臣的本心。赵盾能得此等忠义之士,实乃晋国之幸。可叹贾季,机关算尽,终是输在一个‘私’字上。”
说到鲁国,王嘉拿起舆图,在陈、鲁边境重重画了个圈:“季文子未雨绸缪,襄仲赴晋观变,鲁国看似周旋于列国之间,实则如履薄冰。告朔之礼废,非独鲁国公室失德,更是天下失序的缩影。连维系人心的礼乐都可随意丢弃,往后诸侯争霸,岂不是要彻底撕下遮羞布?”
最后,他望向北方天际,那里阴云密布,似有暴雨将至:“这场因晋襄公之死而起的动荡,不过是春秋乱世的冰山一角。当权力吞噬了道义,当私欲遮蔽了公心,诸国看似在争国君、争地盘,实则都在亲手埋葬周室传承数百年的根基。可他们忘了——”他的声音突然激昂起来,震得案上竹简微微发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了民心,纵有千军万马,终是镜花水月!”话音落时,窗外惊雷炸响,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瓦上,倒像是历史沉重的回响。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踱步至案前,手指随意翻拣着竹简,思绪飘飞。他先是拿起《论语》,轻声吟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孔子这寥寥数语,却将德治与法治的精髓点明。赵盾变法重刑律,看似能迅速整肃朝纲,可民众只是因畏惧刑罚而守法,内心并无羞耻感与道德约束。若能以德礼为根基,辅以律法,或许晋国的这场变革会少些动荡,多些人心的归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放下《论语》,他又拿起《老子》,缓缓念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句,恰似为当下乱世量身定制。晋国朝堂争权夺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公卿大夫为争权位,不惜践踏公序良俗,全然不顾百姓死活。而鲁国,同样在权谋算计中周旋,为求自保,舍弃告朔之礼这一维系人心、顺应天道的传统,不正是违背“天之道”,奉行“人之道”的自私之举吗?
随后,王嘉翻开《孟子》,读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时,不禁重重叹了口气。秦穆公殉葬三良,寒了天下贤士的心,也让秦国百姓对国君的暴虐心生怨恨。如此行径,纵使秦国坐拥山川之险、兵甲之利,若失了民心,又怎能在诸侯纷争中长久立足?而晋国呢,赵盾与贾季等人争立新君,全然不顾百姓是否安宁,只想着如何巩固自身权势,这般作为,又怎能赢得民心?鲁国在列国间摇摆不定,看似精明,实则已失了礼义的根本,长此以往,民心也将离散。
最后,王嘉拿起《管子》,目光落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上。他喃喃自语:“当下诸国,礼崩乐坏,义举难寻,廉耻之心更是荡然无存。晋国朝堂混乱,鲁国废弃礼制,秦国残害贤良,皆是四维崩坏的例证。如此下去,天下岂有不乱之理?”他望向窗外,夜色深沉,仿佛看到各国在这乱世中,因背离圣贤教诲,一步步走向深渊,不禁悲从中来,久久难以释怀 。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藏书阁外的暮色已浓,王嘉怀揣着写满批注的竹简小册子,踏着青石板路匆匆而行。左丘明的书房还亮着昏黄的烛火,窗纸上隐约映出老者伏案的身影。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叩响木门,随着“吱呀”一声,墨香与艾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可是嘉儿?”左丘明并未抬头,枯瘦的手指仍在竹简上缓缓摩挲,“你在书库徘徊三日,今日终于按捺不住了?”
王嘉恭敬地行了弟子礼,将竹简呈上前去:“先生明察秋毫。学生近日观晋国之乱、鲁国之谋、秦国之殇,胸中似有万千谜团缠绕。赵盾变法虽强晋室,却暗藏权臣专政之祸;鲁国周旋于列国,看似精明,实则失了礼制根本;秦穆公殉贤之举,更是令天下寒心……学生实在困惑,这乱世之中,究竟何为治国安邦的正道?”
左丘明终于抬起头,浑浊的双目却闪着睿智的光。他颤巍巍地接过竹简,指尖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你能看到这些,已胜过许多人。来,你且说说,《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如今诸国纷争,谁真正将这句话放在心上?”
“学生以为……无人。”王嘉咬了咬牙,“赵盾为掌权柄,不惜挑起秦晋争端;贾季为泄私愤,竟刺杀朝中大臣;就连鲁国这样恪守周礼的国度,也为了利益抛弃告朔之礼。他们眼中只有权力与利益,全然不顾百姓生死。”
“那臾骈之举,又作何解?”左丘明突然发问。
“这……”王嘉愣了愣,随即恍然,“臾骈受辱不报,以忠义为先,倒是守住了为人臣子的底线。学生明白了,即便在乱世之中,也总有坚守道义之人,他们便是文明不灭的火种!”
左丘明欣慰地点点头,从案头抽出一卷泛黄的竹简:“你看这《春秋》,我为何字字斟酌、笔笔严谨?便是要让后人知道,历史从不只记录成败,更要评判是非。赵盾之变、秦穆之失,终究会在史书上留下印记。而鲁国废告朔之礼,看似权宜之计,实则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当礼崩乐坏的口子一旦撕开,再想弥补就难了。”
“可先生,”王嘉忍不住问,“既然礼崩乐坏难以挽回,那诸国该如何自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
左丘明沉默良久,缓缓起身走到窗边。夜色中,远处的鲁国宫殿灯火点点,宛如寒夜里的萤火。“嘉儿,”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乱世之中,或许难以重现周公制礼作乐的盛景,但只要有人记得‘仁’‘义’二字,记得民心不可欺、天道不可违,这天下便还有希望。你看赵盾虽擅权,却也推行新政;鲁国虽失礼,却仍在夹缝中求存。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
王嘉若有所思地颔首,心中的困惑渐渐拨开云雾。窗外,一阵夜风掠过,卷起几片枯叶,却也带来了远处更夫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色中回荡。这一夜的师徒问答,如同点点星火,照亮了他对乱世与治世的思索,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以史为鉴、探寻正道的决心。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七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