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与印加文明,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救灾传统。玛雅人通过精密的天文历法预测雨季与旱季,建造梯田与蓄水池应对水资源短缺,并以“人祭”仪式祈求雨神查克赐福。阿兹特克帝国建立了庞大的“浮动园地”(奇南帕)农业系统,在湖床上开垦农田,既保障粮食供应,又能抵御洪水侵袭;帝国还设立“灾备官”一职,专门负责灾情统计与物资调配。印加帝国凭借高效的道路网络与驿站系统,能够迅速将粮食与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其“米塔制”劳役制度规定,民众需轮流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包括修建防洪堤坝与灌溉设施。在文化层面,玛雅壁画与陶器上常有描绘洪水、战争灾难的图案;印加的黄金工艺品中,水神与丰收神的形象频繁出现,反映出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非洲大陆的不同文明同样发展出因地制宜的救灾策略。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依据河水泛滥规律制定农耕历法,修建水库与堤坝调节水位;法老王朝设立“粮仓监督官”,管理全国粮食储备,《亡灵书》中甚至记载了应对饥荒的咒语与祷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落通过“集体劳动”制度,在灾年共同开垦荒地、修缮房屋;许多部落还建立了“公共畜群”,当某一家族遭遇旱灾或瘟疫时,可从畜群中获得牲畜补偿。东非沿海城邦凭借发达的贸易网络,在灾年通过进口粮食缓解危机;西非的马里帝国利用尼日尔河的水运优势,高效调配救灾物资。非洲的口头传统与雕刻艺术中,充满了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描述,如多贡人的面具雕刻常以夸张造型表现灾难场景,传递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抗争精神。这些多元文明的救灾实践,共同构成了人类应对灾害的丰富历史图景。
而在东亚与东欧地区,除了中国以外,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这一时期,同样在天灾人祸时官方与民间抢险救灾领域,留下了独特印记。
在东亚,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因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救灾体系。日本列岛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频繁的地震、火山喷发与海啸促使其发展出“以儆天戒”的灾害应对理念。奈良时代,日本效仿唐朝建立“正仓院”,储备粮食与物资应对灾荒,并颁布《养老令》规范救灾流程;平安时代的“检非违使”负责巡查灾情、维持治安。民间层面,神社在救灾中扮演重要角色,每逢灾害,民众会举行“只园祭”“天神祭”等仪式祈求神灵庇佑,同时,佛教寺院开设粥厂、救治病患。江户时代,为应对频繁的火灾,官方组建“町火消”(消防队),采用云梯、水龙等工具灭火;在建筑方面,推广防火性能更佳的“土藏造”房屋。文学艺术中,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以巨浪隐喻自然威胁,而《今昔物语集》则记载了大量灾异传说,反映出日本人对灾难的敬畏与反思。
朝鲜半岛长期受儒家思想浸润,救灾实践体现“民本”理念。新罗王朝设立“义仓”,丰年积谷、荒年赈济;高丽王朝制定《田柴科制度》,按等级分配土地并规定赋税用于救灾储备。李氏朝鲜时期,官方编纂《农事直说》《救荒策》等书籍,总结抗灾技术与救灾经验,还建立“社仓制”,由地方士绅管理仓储,实现官民协同救灾。面对水旱灾害,朝鲜修建“堰”“堤”等水利设施,并通过观测天文气象预测灾情。在文化领域,朝鲜文人以诗歌记录灾荒惨状,如李奎报在《东明王篇》中借历史反思现实困境;民间绘画“风俗画”则生动描绘民众在灾年互助的场景。
东欧地区,俄罗斯与斯拉夫国家在灾害应对上深受东正教与地缘环境影响。俄罗斯早期公国通过修建木造教堂祈求神佑,同时组织民众开挖运河、修建堤坝抵御水患。莫斯科公国时期,伊凡三世下令在全国设立“粮仓”,并建立驿站系统保障救灾物资运输;东正教会在灾年开设孤儿院、医院,救助灾民。面对严酷的寒冬与饥荒,俄罗斯人发展出“萨德科”(集体互助)传统,村社成员共同分担灾害损失。在建筑方面,俄罗斯采用厚重石墙与尖顶设计增强房屋御寒与防火能力。文学作品中,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以1824年圣彼得堡洪水为背景,展现自然伟力与人类命运的冲突;民间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则记载了基辅罗斯时期抵御灾荒与外敌的历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欧其他斯拉夫国家同样形成特色救灾模式。波兰通过“什一税”制度储备救灾物资,中世纪的克拉科夫城建立了完善的消防与排水系统;捷克在胡斯运动时期,民间组织自发成立互助团体应对灾害。东正教的“慈善星期五”传统促使信徒捐赠物资,教会则负责分发给受灾者。这些实践与文化表达,不仅展现了东亚与东欧地区在灾害应对上的智慧,也为人类灾害管理史增添了多元色彩。
至于东南亚地区,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与季风环境,加之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频繁,促使当地各文明发展出适应湿热与洪涝灾害的特色应对体系。在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统治者以强大的中央集权组织力量,修建了庞大的水利灌溉网络,其中面积达160平方公里的西池(West Baray)与东池(East Baray),不仅用于农业灌溉,更在洪水期起到蓄洪作用,其精巧的水闸系统可调节水位,缓解旱涝灾害。与此同时,佛教与印度教寺庙承担起救灾职能,僧侣们在灾年施粥布药,寺庙也成为民众躲避洪水的临时避难所。吴哥窟的浮雕中,既有神话中巨蛇搅动乳海引发洪水的场景,也暗含对现实灾害的隐喻与警示。
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则凭借湄南河的水运优势,建立起高效的物资调配体系。王室设立“皇家粮仓”,通过运河将粮食运往受灾地区;民间盛行的“浮动市场”不仅是商贸场所,在洪水季节更成为居民获取生活物资的重要渠道。泰国传统建筑多采用高脚屋形式,底层架空以防洪水侵袭,屋顶的陡峭坡度则利于雨水排泄。在文化层面,泰国民间传说中常有“水神纳伽”掌控降雨的故事,每逢旱季,民众会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以歌舞献祭祈求丰收。
在印尼群岛,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利用火山灰形成的肥沃土壤发展农业,同时通过修建梯田与蓄水池应对降水不均问题。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当地民居普遍采用轻质材料建造,以减少地震伤亡。伊斯兰教传入后,清真寺成为社区救灾的核心,通过“天课”制度筹集资金,用于赈济灾民、修缮损毁房屋。巴厘岛则以独特的“苏巴克”灌溉系统闻名,这种基于宗教仪式的集体协作体系,通过神庙祭司协调用水分配,既保障农业生产,也增强了社区应对旱灾的韧性。
在文学艺术领域,缅甸的佛教壁画中不乏描绘洪水、瘟疫的场景,传递出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菲律宾的史诗《弗罗朗和劳拉》讲述英雄带领族人战胜自然灾害的故事,展现了原住民的抗争精神。东南亚各文明将宗教信仰、自然智慧与社会组织紧密结合,在与灾害的长期博弈中,形成了兼具适应性与人文关怀的救灾传统,成为世界灾害应对史中别具一格的篇章。
随后,当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科学大发展、启蒙运动,乃至是后来改变世界格局的两次工业革命和在历史上极具重大影响力的战役与关键历史事件,面对新兴生产力与制度体系的“冲击”与“影响”,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在由原先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摸索、建立、发展与成熟阶段,直至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在天灾人祸时官方与民间抢险救灾领域,也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
在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浪潮促使救灾体系向专业化转型。19世纪频发的城市火灾与霍乱疫情,推动英国通过《大都市建筑法案》强制规范建筑防火标准,伦敦成立世界上首支职业化消防队;法国则在拿破仑时期建立中央集权的救灾指挥体系,通过铁路网络快速调配物资。随着科学观念的普及,灾害认知从“神罚论”转向科学解释,地质学家赖尔提出的“渐变论”打破洪水灭世的神话,巴斯德的细菌学说为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国际红十字会于1863年在瑞士成立,标志着跨国人道主义救援体系的诞生,其在普法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伤员救助实践,开创了现代灾害救援的先河。文学领域,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绘工业革命时期伦敦贫民窟的灾荒惨状,雨果的《九三年》则将政治动荡与自然灾害交织书写,引发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北美大陆上,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建立起联邦与州政府协同救灾的机制。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城市采用砖石结构重建,推行严格的消防法规;1906年旧金山地震促使工程学界研发抗震建筑技术,“柔性结构”理论开始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同时,民间志愿组织蓬勃发展,1881年成立的美国红十字会在美西战争、1900年加尔维斯敦飓风等灾害中发挥关键作用。加拿大则针对北极地区的极寒气候,研发出适应冰雪环境的救援装备,并建立因纽特人参与的社区互助体系。
小主,
亚洲地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救灾技术,聘请德国专家改良东京消防系统,引入西方疫苗生产技术防控天花、霍乱。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颁布《震灾预防法》,建立地震预警与应急演练制度,同时民间成立“报德社”等组织,开展灾后重建与心理援助。中国在清末民初经历剧烈转型,洋务运动期间引进西方抽水机、消防车等救灾设备;1931年长江大水时,国际联盟派遣专家协助制定防洪规划,本土知识分子如张謇则发起“义赈”运动,推动民间慈善与官方救灾的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群防群治”模式发挥巨大效能,唐山地震后不久,全国迅速动员医疗人员和救援部队参与抢险,同时建立地震监测台网,开创“群测群防”的地震预警体系。
在拉美与非洲,殖民地时期的宗主国将现代救灾理念引入,但与本土传统深度融合。巴西在咖啡种植园建立公共医疗站防控疟疾;南非的祖鲁部落将传统草药学与西方医学结合应对流行病。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中,新兴国家积极构建自主救灾体系,埃及在阿斯旺大坝建设中配套防洪预警系统,印度通过“绿色革命”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国际合作方面,联合国于1965年设立人道主义事务部,协调全球救灾资源,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后,各国开始将生态保护纳入灾害预防体系。
这一时期,文学与艺术成为记录灾害变革的重要载体。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以口述史形式揭露核灾难的人性代价;墨西哥画家里维拉在壁画中展现原住民与自然灾害的抗争。电影《庞贝末日》《2012》等灾难片则通过特效技术唤起全球对灾害的关注。从蒸汽机车运输救灾物资到卫星遥感监测灾情,从疫苗研发控制疫情到基因编辑增强作物抗灾性,人类在近现代的救灾实践中,不断将科技革命成果转化为抗灾能力,推动灾害应对从被动救援迈向主动防控的新纪元。
展望未来,在科技革命与全球治理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人类应对天灾人祸的理念与模式正迎来颠覆性革新。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使灾害预警系统突破传统局限——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构建的立体监测网络,能够对地震、台风等灾害进行分钟级精准预警;基于机器学习的灾害模拟模型,可推演不同强度灾害的影响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实时信息流,AI算法能快速定位受灾人群需求,优化救援资源调配路径。在城市规划领域,“韧性城市”理念成为主流,新加坡的“ABC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将防洪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打造海绵型生态系统;荷兰的“还地于河”工程通过主动退耕还滩,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生物技术的突破为防灾减灾开辟新路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可培育抗病虫害、耐极端气候的作物品种,降低全球粮食危机风险;合成生物学推动新型疫苗的快速研发,在新冠疫情后,mRNA疫苗技术的成熟使得未来面对突发传染病时,人类能实现“100天研发周期”的应急响应目标。纳米材料与3D打印技术则革新了建筑防灾标准,自修复混凝土、抗震智能结构等新材料的应用,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灾难发生时,3D打印可快速制造临时住所、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
全球协作机制在应对跨国灾害中愈发关键。联合国减灾署推动的《仙台框架》构建了“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全周期治理体系,各国共享灾害数据与技术成果;“一带一路”灾害管理协同机制整合沿线国家资源,在跨境河流防洪、跨境地震带监测等领域开展联合行动。民间层面,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数字志愿者网络形成补充力量,如“危机地图”(Crisis Mapping)项目通过众包技术,实时绘制灾害现场地图,辅助救援行动。
文学艺术与灾害文化的交互也呈现新形态。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使灾难叙事突破传统媒介限制,观众可“沉浸式”体验历史灾害场景,增强防灾意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灾害捐赠,确保善款流向透明可追溯。同时,科幻作品中的灾难想象不断启发现实创新,如小说《流浪地球》对行星级灾难的设想,推动天文学界对小行星防御技术的研究;《碳变》等影视作品对气候灾难的反思,加速社会向碳中和目标转型。
然而,技术乐观主义背后仍潜藏挑战:数字鸿沟可能加剧灾害中的不平等,欠发达地区难以共享高科技防灾成果;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或导致救援资源分配不公。未来的防灾减灾,需要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构建覆盖全球的智能防灾网络,也要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灾害的永恒威胁中筑牢文明存续的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我们回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长卷,从古至今,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的文学艺术大师,也是纷纷以历朝历代重要节点大事、神话传说、国家社会繁华的盛世和落没时期的腐败与黑暗,战争战役与男女情思之事,还有其他各大题材意象为背景,创作出诗词歌赋、戏曲歌剧、散文小说等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
而在这之中,有关天灾人祸官方与民间抢险救灾领域,始终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承载着人类面对灾难时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觉醒。从古希腊诗人荷马笔下诺亚方舟式的洪水神话,到中国《诗经》“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中对丰年灾年的质朴记录,文学始终是人类理解灾害、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将瘟疫与救赎交织,折射出古人对灾难的哲学思考;但丁《神曲》中地狱景象的描绘,实则是中世纪黑死病肆虐下人间惨状的隐喻。
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作品对灾害的呈现愈发深刻。西班牙画家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与《死亡的胜利》形成残酷对照,展现灾荒如何吞噬生命与希望;清代郑板桥的《逃荒行》以血泪文字控诉:“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孤身,茫茫即长路”,将灾民的苦难转化为社会批判的利剑。到了近现代,文学艺术更成为反思灾害根源、凝聚抗争力量的号角。加缪的《鼠疫》借奥兰城的疫情,揭示极权与人性的博弈;电影《唐山大地震》以家庭悲欢为切口,展现一个民族在灾难中的涅盘重生。
在当代,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灾害叙事开辟新维度。VR纪录片《切尔诺贝利VR体验》让观众“置身”核灾难现场,感受人类在科技反噬下的渺小与坚韧;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以缠绕的红线装置艺术,重现阪神大地震中破碎又交织的生命轨迹。社交媒体时代,普通人的灾难书写也登上历史舞台,汶川地震后的博客日记、新冠疫情中的短视频记录,共同编织成多元立体的灾害记忆图谱。这些跨越时空的艺术表达,不仅是对灾难的记录,更是人类在无常命运中坚守尊严、追寻光明的精神丰碑,印证着“无论灾难多么强大,总有人点亮希望的灯火”这一永恒主题。
话说,王嘉这小子,在这几天,其学习和研究的方面,也由原先那方面领域,向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天灾人祸官方与民间抢险救灾领域密切相关的着作典籍,还有其他一系列相关作品方面进行转变。
而他呢,也是在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完成书库对应区域的部分竹简卷帛书籍的整理工作后的短暂休息中,开始暗暗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来。
王嘉倚着书库斑驳的木柱,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竹简边缘的刻痕。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堆积如山的典籍上投下细碎光影,恍惚间竟与前日在《管子》残卷中读到的“以工代赈”策论重叠。他望着不远处正擦拭青铜灯盏的大师姐,忽然想起她曾说过,齐国社闾制度里邻里互济的竹简,就藏在这第三排书架深处。
“师弟又在发什么呆?”二师兄的声音惊散了他的思绪。那人抱着一摞新整理的帛书走来,发间还沾着库房角落的蛛网,“你既对灾政入了迷,不如去瞧瞧《春秋左氏传》?先生批注的那卷,或许藏着你要的答案。”
王嘉猛地直起身子,腰间的玉衡佩撞出轻响。他忽然记起今早扫尘时,瞥见先生案头摊开的正是记载魏文侯平籴法的简册,墨迹未干的批注里,似有“官民共济”四字力透竹背。此刻他再望向满室典籍,突然觉得那些沉睡的文字都化作了鲜活的图景:李悝在市集上核验粮价的身影,商鞅立于都江堰前挥毫写就的律令,还有《诗经》里农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叹息,竟都在尘埃浮动的光线里交织成网。
“明日我便向先生请教学问!”王嘉攥紧手中竹简,掌心沁出的汗渍洇湿了“荒政十二聚”的字迹。他忽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埋头整理典籍的小徒,倒像是握住了穿越时空的丝线,一头系着千年前先民的智慧,一头连着亟待探寻的答案。
晨光初露时,王嘉已跪在书库冰凉的青砖地上,第三次核对昨日标注的典籍位置。竹制书签在泛黄的卷帛间若隐若现,那是他前日整理时,循着“平籴法”“社闾互助”等关键词留下的标记。指尖抚过刻着《管子·度地》的竹简,他忽然想起老师授课时说过的“水者,地之血气”,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在记忆中晕染开,将书中治水方略与窗外蜿蜒的洛水重叠。
“又在和这些老古董较劲?”三师姐的笑声惊飞梁间燕雀,她抱着新收来的典籍在他身旁蹲下,发间的木簪扫落几片竹简,“前日见你对着《礼记·王制》皱眉,可是卡在‘六政’与‘八政’的异同?”见王嘉睁大眼睛点头,她随手抽出一卷泛黄的帛书,烛火在文字间跳跃:“你瞧这处批注,先生去年讲学时特意对比过周室与列国的荒政差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暮色漫上书库窗棂时,王嘉的袖中已藏了厚厚一叠札记。他轻叩老师书房的门扉,案头的青铜灯正将左丘明先生的影子投在《春秋左传》的简册上。“可是为郑国子产作丘赋之事?”先生头也不抬,枯瘦的手指却准确点在某片竹简,“赋税与灾备本就同源,你且看襄公二十五年这段——”苍老的声音在烛火摇曳中忽明忽暗,王嘉望着竹简上朱砂批注,只觉那些曾令他困惑的政令条文,竟如春日冰河般渐渐消融。
此后旬月,王嘉的足迹遍布城郊村落。他揣着《吕氏春秋》里的“顺民篇”,在田垄间与老农谈论渠堰修缮;举着《商君书》的抄本,在邑宰府衙核对灾年赋税账簿。某次暴雨突至,他躲在破庙屋檐下,望着雨帘中奔逃的农人,忽然顿悟《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深意,急忙掏出炭笔在衣襟上记下灵感。
当最后一片秋叶飘落在书案时,王嘉终于将编绳重新系紧那卷整理完毕的《春秋战国荒政辑要》。墨迹未干的注疏里,既有师友解惑时的真知灼见,也混着田间泥浆与庙檐雨水的气息。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恍惚看见千年前的先民们,正透过这些凝结着智慧与血泪的文字,向他投来跨越时空的微笑。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文公第十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文公第十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十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鲁国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且令人深思熟虑的事情。
周顷王二年,同时也是鲁文公十年春,正月辛卯日,鲁国朝堂之上忽闻噩耗——大夫臧孙辰溘然长逝。这位历仕数朝的股肱之臣,生前常着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袍,穿梭于鲁君宫室与市井阡陌之间。临终前,他仍强撑病体,在竹简上刻下对春耕赋税的建议,墨迹未干便撒手人寰。鲁国上下缟素,街巷间哀声不绝,送葬队伍浩浩荡荡,鲁国国君亲执绋绳,将其葬于曲阜城郊,墓碑上篆刻的"忠勤"二字,在料峭春寒中诉说着这位贤臣的一生。
当鲁国还沉浸在哀痛之中时,西北边陲已战云密布。夏,秦国厉兵秣马,数十万铁骑如黑云压城般直扑晋国边境。秦军主帅立于战车上,手持青铜剑指向晋国要塞,高呼:"昔日崤山之耻,今日必雪!"晋军也不甘示弱,在黄河之畔筑起坚垒,双方在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交锋。箭矢如雨遮蔽天际,戈矛相撞声震四野,黄河水被鲜血染成赤红,浮尸顺流而下。这场战役持续数月,秦虽勇猛,但晋军据险而守,最终双方皆损失惨重,各自鸣金收兵。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朝堂暗流涌动。大夫宜申本是楚穆王的心腹,却因卷入王位继承之争,被诬以通敌叛国之罪。某日,楚穆王召集群臣议事,当庭掷下所谓"通敌密信",宜申百口莫辩。武士一拥而上,将其按倒在地,寒光闪过,这位昔日风光的楚国大夫身首异处,鲜血溅在楚宫雕梁画栋之上。此事震惊楚国朝野,众臣噤若寒蝉,楚穆王的威权愈发稳固。
自正月起,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焦土之上。烈日高悬,滴雨未落,河流干涸见底,龟裂的土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农夫们跪在田垄间,捧着枯死的禾苗痛哭流涕,祭坛前堆满牲畜祭品,巫师们跳着祈雨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词,却依旧唤不来甘霖。直至秋七月,天空依然是万里无云,饥民们开始啃食树皮草根,流亡者络绎于途,哀鸿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