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竖起了耳朵。
他们也很好奇。
小刘虽然没说多喜欢汤桐,但没有其他人那么厌恶他,于是道:“我有认识的人,应该能联系上,他是我高中时的师娘。你要找专家干什么?”
汤桐心想终于问到点子上了,于是将声音提高了些,确保都能听到:
“冀鲁豫棉区最近灾情严重,上面有了对应的政策,组建了特急项目组生产一种高效的喷药机器,我认识那位项目负责人,她想让我帮忙寻找棉区的专家测试机器。”
这话一出,众人精神一振。
汤桐竟然有这么厉害的人脉?
要知道,对于记者来说,人脉可是很重要的。
虽然现在报社的内容需要跟着政策走,那些农场工厂都巴不得他们过去采访,以此扬名。
但真正的厉害人物,反倒不在乎这些虚名,更甚者他们想见一面都难!各大报社都得抢着采访,抢着发表。
更何况冀鲁豫的灾情是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事,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小刘一听和自己家乡有关,也想为家乡出一份力,于是激动的说:
“这样啊,等下我就帮你联系我师娘!”
汤桐连声道谢。
小刘说:“算了,你把她的电话和名字留给我,我现在就去打电话。”
汤桐也没避着:“她叫时樱,时间的时,樱桃的樱,电话是……”
在旁边偷听的人琢磨。
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呢?
正巧这时,有办事员推门进来,安排采访任务。众人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过去。
一番点兵点将,不出意外的又跳过了汤桐。
汤桐都已经习惯了,他来这里就是来打杂的,正经的活是派不到他头上。
这个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没人放在心上。
《京市青年报》不算什么规模很大的报社,而且大多采访刊登的都是年轻人的事迹。
汤桐就算有教授的人脉又怎么样?也不在他们刊报的范围内。
……
特级项目组的组员们,知道了他们要接受采访的消息。
组里不大乐意。
现在忙的脚后跟都要甩飞,还要应付那些记者,就不能晚些来吗?
不过,时樱点了头,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
可能是因为马上要摆脱国安部,时樱显得格外亢奋,项目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有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