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出身论

九河漕案 天赋姐 1096 字 1个月前

沈青梧心里一紧,看来她猜得没错,这人果然是冲着她来的。

周围几位官员闻声侧目,一旁的刘安也跟着附和:“周副使说得是。我朝选官历来以科举为正途,沈大人既无功名,又靠苏姑娘引荐才得此职位,如今却敢插手漕运、赈灾诸事,莫不是觉得官场事务,靠钱财人脉便能应付?”

这话带着明晃晃的嘲讽,席间瞬间静了几分,连缠绵的丝竹声都弱了下去。

苏曼卿刚要开口,沈青梧却抬手按住她的袖角,缓缓站起身来。

“周大人、刘大人既谈到了为官之道,那晚辈倒想请教一事。”

她目光落在周琛身上,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十五年前,苏知府任平江府主簿时,曾破过一桩粮商掺沙案。彼时苏知府虽然人微言轻,却能顶着重重压力追回国库粮两千石,让沿岸百姓免于饥馑。敢问二位大人,这算不算应付事务?”

周琛脸色微变,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苏知府那是特例,岂能与此事相提并论?”

“何为特例?”沈青梧继续追问,她的声音拔高几分,让厅内众人都能听清。

“是因为苏知府为百姓做了实事,还是因为他后来凭实绩被圣上称赞?下官去平江府看望父亲时,曾听当地百姓说,当年苏知府离任,百姓自发十里相送,连孩童都知道苏主簿是好官。可见百姓认的,从来都不是功名出身,而是官员是否真心为他们做事。”

话音落下,周琛面色煞白,却是一句话也不敢再说了。

沈青梧勾起唇角,又转向刘安的方向,眼神带着几分冷意:“刘大人说晚辈靠关系上位,可晚辈在海陵城审结盐商案,追回走私毒物;到山阳后,补发衙役拖欠俸禄,组织灾民修河堤垦荒,这些事,难道是靠关系能办得成的?大人用科举出身这旧观念看人,反倒显得迂腐了。”

刘安被问得语塞,看向沈青梧的眼神几乎要喷出火来。

他面色涨红,刚要再辩,苏曼卿忽然开口打断:“二位大人有所不知,沈大人在海陵城时,百姓为感谢他断案公正,特意送了明镜高悬的匾额。官员当以实绩为重,沈大人的名声,可不是靠嘴就能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