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同过载的处理器,温度飙升,太阳穴突突直跳,多线程处理能力被压榨到了灵魂深处。
然而,在无数次濒临“被击毁”的边缘挣扎后,某种奇妙的蜕变开始悄然发生。他的意识逐渐从被动的、仓促的响应,转向主动的预判和引导。
他开始能模糊地“感觉”到护盾能量流的走向,能“听”到那些纳米机器人集群在接受到不同指令时细微的反馈“声音”。
这层护盾不再是一面冰冷死板的盾牌,而是渐渐化为了他身体外围一层流动的、拥有某种微弱生命的活性铠甲,如臂使指。
多重环境无缝变形作战:这是对“利剑”核心变形能力与驾驶员综合素养的终极考验。
训练场在超级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模拟出极端复杂的多重环境。
从小行星带密布、充满致命撞击风险的碎石区(纯太空模式),突然切入一颗冰冻星球表面,周围是陡峭的氮冰山脉和散发着诡异寒气的液态甲烷湖泊(陆地模式);
紧接着,战机又被抛入该星球稠密、风暴肆虐、充满电离湍流的大气层中(大气层内空战模式);
最后,甚至可能毫无征兆地一头扎进其全球性的、黑暗寒冷的深冰洋之下(水下作战模式)。
赢昱需要在环境切换的瞬间,近乎本能地完成战机的形态转换、引擎输出模式的调整、武器系统的适配以及——最为关键的——自身战术思维的彻底转变。
在太空中,他需要的是精准的轨道计算、电磁炮的远程点射和利用天体引力的高效机动;
在陆地上,则要转为贴地疾驰、利用地形掩护,以及电磁炮的覆盖性轰击;
进入大气层,战斗节奏瞬间加快,超音速格斗、导弹的锁定与反锁定、能量武器的近距离泼洒成为主题;
而一旦潜入水下,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战斗变成了无声的潜行、声呐的博弈以及超空泡鱼雷的致命一击。
他的意识切换速度,必须快过“利剑”机体变形的机械速度。
前一秒,他的思维还在真空中计算着毫无阻力的弹道抛物线,下一秒,就必须立刻将液体阻力对武器初速和弹道的巨大影响纳入考量。
一次微小的判断失误,就让他在一次从风暴大气层俯冲入甲烷海洋的转换中,未能及时将引擎输出模式从高能喷射转换为高效的流体推进模式。
结果,“利剑”如同失去动力的巨石,以极不规范的姿态狠狠砸入粘稠的液甲烷海面,虚拟传感器传来的巨大冲击力让整个基石安全舱都剧烈震动起来,警报声刺耳。
“环境感知模块与战术决策逻辑链出现断裂。
水下作战模式启动延迟零点八秒。
判定:机体结构无法承受瞬间冲击与深海高压,已被摧毁。”
玄女的无情判决如同墓志铭,准时响起。
赢昱瘫在驾驶座上,大口喘着粗气,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特制的内衬作战服,顺着发梢滴落。
极度的精神疲惫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的意志壁垒。
但他没有时间抱怨,甚至没有时间去沮丧。他只是用力闭上眼睛,排除一切杂念,在脑海中以慢放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失败的那一瞬间,拆解着每一个感知输入、每一个判断节点、每一个操作指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里,失败不是需要掩饰的耻辱,而是用巨大代价换来的、最为真实的教材。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赢昱早已失去了对外界时间流逝的准确感知。
他的生物钟被完全打乱,作息完全依赖于玄女安排训练间歇。
他的神经如同始终绷紧到极限的弓弦,即使在短暂的休息时间,肌肉记忆仍残留着训练的痕迹,指尖会无意识地微微颤动,仿佛仍在操控着无形的控制界面。
然而,在这种极限的压榨下,他的眼神却反而褪去了最初的焦躁与疲惫,变得愈发锐利,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刀锋,沉静之下,蕴含着慑人的寒光。
他开始真正触摸到“利剑”的“灵魂”。
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参数表格,更是其每一次能量输出的细微悸动,每一片变形机翼在承受极限过载时通过结构传来的应力反馈,甚至是在进行超高速相位穿梭时,机体周围那一片被扭曲的时空所散发出的、难以言喻的怪异“质感”。
他驾驶它,不再像是技工在小心翼翼地操控一台复杂而精密的机器,更像是一位顶级的舞蹈家,在指挥自己身体延伸出去的部分,进行着一种本能般的、充满韵律的运动。
一个念头刚刚萌芽,战机就能做出最精准、最极致的反应,仿佛两者真正融合,共用着一个高度协同的神经系统。
这种人机合一的默契,是在无数次濒临崩溃的边缘,用意志与汗水艰难铸就的。
这一次的综合演练,难度被设置到了新的高度。
模拟环境是柯伊伯带边缘一处极度混乱、充满随机运动的小行星带核心区域。
赢昱需要同时进行三项任务:
利用相位穿梭机动规避密集且轨迹刁钻的陨石撞击;
运用超高频粒子护盾,格挡来自隐藏炮台的多点、多属性混合攻击;
并随时切换战机的主武器系统,攻击在陨石间高速穿梭、轨迹难以预测的多个智能靶机。
赢昱的意识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高度集中,却又保持着一种近乎松弛的警觉。
“利剑”在他的操控下,化作一道在死亡之网中翩翩起舞的致命幽影。
时而,战机一个短距相位跳跃,机体模糊了一下,便险之又险地让一颗迎面撞来的、布满冰棱的巨型岩体从残影中穿过;
时而,护盾不同部位如同呼吸般明灭闪烁,精准地将数道从视觉盲区射来的高能光束或实体弹丸巧妙地偏转弹开;
战机的形态在太空格斗与大气层内高速机动模式之间无缝切换,甚至能利用较大质量小行星的微弱引力进行弹射加速,机体在翻滚、迂回间,电磁炮的点射与微型导弹的连发如同行云流水,将远处那些如同苍蝇般烦人的高速靶机一一精准点爆,在模拟的虚空中绽放出一团团短暂的焰火。
整个战斗过程,充满了某种将极致效率与残酷美学融合在一起的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