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唇枪舌剑,以利缚龙

苏明月深吸一口气,她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她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份奏折——这是她昨夜几乎未眠,结合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原主记忆中对北境情况的了解,仓促写就的《北境互市十策》。

“陛下,堵不如疏,防不如利。狄戎觊觎中原物产,却又缺乏长期稳定获取之渠道,故以劫掠为生,寇边成性。若我朝能主动开设官方互市,严格管理,非但可消弭大部分边境冲突,更可借此掌控狄戎经济命脉,以商制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开始一条条阐述她的策略:

“其一,选址关键隘口,筑城设卡,派重兵把守,确保互市安全。”

“其二,限定交易物品。盐铁、粮种、兵器等战略物资严格管制,但可大量出口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狄戎必需之物,换取其牛羊、马匹、皮草。”

“其三,推行‘茶引’、‘盐引’制度,商人需凭引交易,朝廷可收取高额税费,充实国库。”

“其四,于互市地设立‘货栈’,由朝廷主导,平抑物价,防止狄戎坐地起价,亦可通过大量采购狄戎物资,影响其内部经济……”

“其五,鼓励边境百姓与狄戎下层牧民小额交易,以民间的经济纽带,软化其敌对情绪……”

“其六,于互市设立学堂,允许狄戎贵族子弟入学,学习中原文化,行教化之功……”

“其七……”

她侃侃而谈,将从现代带来的关于边境贸易、经济制裁、文化渗透的理念,巧妙地包装在这个时代的语言体系中。她的声音不算响亮,却条理清晰,每一策都直指北境问题的核心,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具体措施。

皇帝起初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但随着苏明月的阐述,他坐直了身体,眼神中的审视逐渐被一丝惊异和深思所取代。这些策略,有些闻所未闻,有些胆大包天,但细细想来,却极具可行性和前瞻性,远非朝中那些只会空谈“剿抚”的庸臣所能及。

当苏明月说到第八策“利用互市,建立情报网络,重金收买狄戎内部人员,获取军事情报”时,皇帝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探究:

“此等计策,环环相扣,非深谙经济、军政者不能提出。你一个深闺女子,从何得知?”

苏明月心中早有腹稿,她垂下眼睫,语气带着适当的谦逊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回陛下,臣女闲暇时喜读杂书,尤爱前人笔记、地方志异。许多想法,源于零散记载,加之……或许是血脉中带来的一点……对民生经济的直觉。”她巧妙地再次提及“血脉”,却将之引向积极的一面。

她再次抬头,目光灼灼地看着皇帝:“陛下,互市若成,不出三年,狄戎对边境的依赖将大大加深。届时,不是我朝怕狄戎寇边,而是狄戎怕我朝关闭互市!他们的威胁,将不攻自破!而臣女,愿亲赴北境,主持互市初期筹建事宜,以此为陛下分忧,亦以此证明,臣女此身此心,忠于大胤,而非那早已烟消云散的前朝!”

她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最终目的——离开京城,前往北境。这不仅是为了展现价值,更是为了寻找救治萧景珩的机会!薛大夫说过,封渊印乃至阴之毒,或许至阳至刚的北地,或有克制之物?而且,只有离开京城这个漩涡中心,才能避开无数明枪暗箭,让景珩有机会安心养伤。

皇帝沉默了。他凝视着苏明月,这个女子,一次次出乎他的意料。她有胆识,有机智,更有这等经世之才。她提出的互市之策,确实直击狄戎软肋,若真能实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她主动请缨前去,既是表忠心,也是将她自己置于朝廷监控之下,毕竟北境军中,多是他的人。

用一个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前朝血脉”,去解决边患,充盈国库,似乎……比简单地杀掉她,或者将她交给狄戎,要划算得多。

利弊权衡,在帝王心中飞快转动。

良久,皇帝缓缓放下手中的玉镇纸,目光深沉如海:“你的‘十策’,朕,准了。”

苏明月心中猛地一松,几乎要虚脱。

但皇帝接下来的话,却让她刚落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不过,筹建互市,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靖王伤势沉重,需你在京中照料。北境之事,朕会另派得力干臣前往,你的这些策略,朕会让他们酌情采用。”

他终究,还是不愿放她离京。所谓的“照料”,不过是更体面的软禁。

“至于你……”皇帝顿了顿,语气莫测,“安心在王府‘养伤’。待靖王伤势稍愈,这互市之功,朕,记你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