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扮成宣府来的铁器贩子,背上驮着些不值钱的麻货当幌子,
遇着蒙古游骑就翻出块磨得发亮的“通商腰牌”(从逃商尸体上捡的),操着半生不熟的蒙古话喊:
“去归化城赎马!”
蒙古人默许这种私下交易,只要不抢他们的牛羊,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逃亡路线像刻在脑子里:
山海关出来往西北,绕到龙门所(今赤城)外的草原,避开明军哨卡。
再往西到独石口,跟一群走驼队的行商搭了两天伴,听他们说大同镇卒哗变的事,吓得他连夜跟驼队分道扬镳。
接着往张家口北走,那里蒙古游骑多,他就混在商队中间,装成跟账房先生对账的模样,连话都不敢多说。
过了张家口,商人们有的去归化城,有的回宣府,他怕跟得久了露马脚。
那些老商人精得很,看他这“边商”连铁器行情都说不清,早晚会起疑,
于是他时不时就换个小商队,今天跟走皮毛的,明天跟贩茶叶的,
直到走到兴和所废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商队越来越少,
他的银钱也花光了,身上的干粮只剩半袋炒米,还是从商队里用麻货换的。
过了兴和所废城,往蛮汗山走时,连人影都少见了。
炒米吃完了,他就挖草原上的沙葱、野韭菜充饥,老马也只能啃些枯草。
直到三天前走到鬼川附近,他实在饿得不行,想找个蒙古毡帐换点吃的,却没料到撞上了那三个马贼。
现在想来,那三个汉子怕是也饿疯了,才会对他这“穷酸边商”下手。
(关于沙葱、野韭菜,请各位不要再乱喷,三月份草原上已经长出了这些东西。
上次有个哥们儿说我前面剧情里出现了眼镜,他觉得不合理就开始喷我。
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早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手持式单片放大镜。
永乐年间更有西方商人向朱棣进献过眼镜。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事物类》更是记载“?西番制眼镜,以玻璃为之,名曰‘靉靆’。
其初入中国,不过一二具,今则遍地有之,价亦甚贱。?”
我这里不想考证什么“眼镜是华夏人发明的”,那与本剧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