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猫鼠总论(尾声)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5197 字 21天前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撞在墙上又反弹回来,与实验仓的蜂鸣声形成奇妙的和弦,既嘈杂又和谐,空气中混杂着各种食物的气息,甜的、咸的、香的、苦的,既冲突又融合,像极了界量的多元性,每种气味都保持着自身的特征又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嗅觉“场域”——这个场域的分布范围恰好是报告厅的半径,符合界量场的球形扩散规律。

等掌声的余韵散去,米凡从讲台下拿出块黑板擦,缓慢而郑重地擦拭着公式。粉笔灰扬起的瞬间,他说:“各位!如果我的终极统一理论在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这个嫁接实验都不会成功。”黑板擦过“WY/NY/MY”的符号时,他的拇指无意识地蹭了蹭食指,那里还沾着芝麻酥的碎屑,既干燥又带着油脂的光泽,形成独特的“双态表面”——这像极了他理论中“物质的双重属性”,“这个实验首先证明,我的物质创生裂变模型是正确的,简单地说,一切物质的力性、能属、质性都取决于物质最内部核因微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就这么简单。”

他突然停顿,粉笔灰在指尖凝结成微小的颗粒,既分散又聚集,像“界量粒子”的模拟态——每个颗粒的直径都是10微米,符合界量粒子的“标准模型”:“但是要让你们这些小科学思维者完全理解,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蓝德此刻的状态,既需要时间恢复,也永远不会回到最初的状态——界量的不可逆性,这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他拿起舒美丽递来的绿豆糕,咬了一口,豆沙的甜混着绿豆的清香在舌尖散开,既浓郁又清爽,像理论中对立又统一的两面,绿豆的颗粒感与豆沙的细腻形成触觉的“界量体验”,既粗糙又顺滑——这种口感差异度是0.618,符合黄金分割。

“请问这个狗头人什么时候可以裂变到人的常态?”安徒生耶的声音里带着急切,他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圈的半径以0.1毫米/秒的速度增长,既匀速又变速,符合“界量增长模型”——增速的变化率是0.02毫米/秒2,与宇宙膨胀的加速度存在数学关联,桌角的杏仁糖已经被捏得变形,糖纸的褶皱里藏着细小的指纹,每个指纹的螺旋线都既独特又与整体纹路保持一致——这是界量“个体与整体统一性”的生物体现。

小主,

米凡的下颌线突然绷紧,像根即将断裂的钨丝,咬肌的收缩使脸颊的皮肤形成独特的纹理,既平滑又有张力——皮肤的拉伸度是15%,处于弹性与塑性的临界点,“先生!你没有尊重别人的细胞吗?”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喉结滚动时带着北方口音特有的粗粝,每个字的声母都带着轻微的卷舌,“他叫蓝德,他是人。以后我要听到谁叫他狗头蓝德,对不起!请便……!不!我会给你一个复活的机会。”

最后几个字落地时,报告厅的空调突然发出一阵嗡鸣,气流吹起的粉笔灰在他脚边形成旋涡,既旋转又静止,中心的气压比周围低0.5百帕,形成微小的“界量气旋”——这个气压差与实验仓内的气压调节范围完全相同。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屏住呼吸,杜邦教授的可丽饼纸从口袋里滑落,在空中划出的弧线既像抛物线又像直线,既短暂又仿佛永恒,黄油的香气随着飘落的轨迹忽浓忽淡,形成嗅觉上的“波动函数”——符合界量波动方程F(x,t)=A×sin(ωt-kx+φ)。

米凡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在舒美丽的猫形耳钉上停留了一瞬——那里的蓝宝石正反射着夕阳的光,既明亮又黯淡,折射角在30度到45度之间波动,她手里的凤梨酥已经凉了,酥皮变得紧实,像冷却后的岩浆,既坚硬又保留着烘焙时的膨胀纹理——酥皮的膨胀率是1.6倍,符合界量的“倍积规律”。“谁还怀疑我不能带领大家穿越多重宇宙——征服多重宇宙?我会给他复活的机会!”他的右手突然指向窗外,那里的天空正从蔚蓝转向橙红,既白昼又黄昏,色温从6500K降到3000K,形成视觉上的“界量过渡”——这个色温范围恰好是人类视觉最敏感的区间,“就像这个傍晚,既是结束又是开始。”

爱丽丝注意到,他说这话时,左手的小指轻轻勾了勾,这是他紧张时的习惯动作——三年前在日内瓦宣布“质量是时空褶皱的回声”时,他也做过同样的动作,当时她在台下看着他的手指,突然明白那是在模拟“时空弯曲”的形态——小指弯曲的角度是15度,恰是界量允许的“微小畸变”范围。那时她正吃着柠檬挞,酸得眯起眼睛,此刻嘴里的余味仿佛还在,既遥远又清晰,那酸味像道思维的锚点,既模糊又精准——pH值是3.5,处于味觉的敏感临界点。

“这是个技术革命问题。”米凡的声音缓和下来,像退潮的海水,振幅逐渐减小但频率保持稳定——频率始终维持在120赫兹,是人类语言的“清晰传递频段”,“蓝德先生裂变到人的常态,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他一定会作为我的助理参与我们穿越多重宇宙!”他走到窗边,手指在玻璃上画了个圈,水汽凝结的痕迹既清晰又迅速消失,既存在又短暂,符合“界量存在模型”——存在时间是3秒,恰好是人类视觉的“滞留阈值”,“就像这个圈,既存在过又从未存在,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穿过实验仓的玻璃,在地面投下蓝德的影子,既像狗又像少年,既完整又破碎,影子的边缘因光线的衍射而呈现出彩色的条纹,既分明又模糊——条纹的间距是0.1毫米,符合界量的“衍射规律”。安徒生耶突然想起米凡开篇时说的话——“凡是老鼠能到达的地方,猫都能到达且不一定都能到达”,此刻他终于明白,这不仅是理论,更是预言——蓝德既到达了“非人”的境地,也终将回归“人”的本质,既不可能又早已成为可能。他拿起最后一块曲奇饼塞进嘴里,甜腻的味道突然变得苦涩,既熟悉又陌生,那味道的转变像思维的顿悟,既突兀又有迹可循——味觉转变的时间点恰好是他吞咽的第3次,与界量的“三次迭代规律”吻合。

米凡走出报告厅时,舒美丽递来块桂花糖,透明的糖纸里裹着金黄的糖块,像块凝固的阳光,含在嘴里,清甜的气息从鼻腔里漫出来,既浓郁又淡雅,桂花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既随机又遵循浓度梯度,形成嗅觉的“界量场”——扩散系数是0.02 cm2/s,与实验中使用的香气标记物完全相同。他看着实验楼的方向,那里的第二实验室正亮着灯,像颗等待爆发的恒星,灯光的色温是5500K,既冷白又带着温暖的黄色调——这是界量“中性光域”的标准值。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王侃侃的名字在屏幕上闪烁,既清晰又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屏幕的亮度自动调节到300尼特,既不刺眼又能清晰显示——这是界量“舒适视觉亮度”范围。“博士!原本安排的自由辩论会,成了您的讲座!”王侃侃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背景音中能听到周明正在讲解“界量模型”,语速既快又慢,符合“信息传递的界量节奏”——每分钟120字,既保证信息量又留有余地,还夹杂着咬芝麻酥的脆响,那声音的频率是4000赫兹,既尖锐又不刺耳——处于人类听觉的“敏感但不损伤”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米凡含着桂花糖,甜味在口腔里扩散的速度恰好是0.5厘米/秒,既迅速又缓慢,符合“味觉传递的界量速度”——这个速度与神经信号在界量状态下的传递速度相同。“对!是这样!”他望着天边的晚霞,既红又紫,既绚烂又即将熄灭,色阶的变化既连续又能分辨出明显的层次——从R255G0B0到R128G0B128,共经历16个色阶,符合界量的“量化跃迁”规律,“就我的猫鼠总论,我们还要开三天自由讨论会,他们对我的猫鼠总论的讨论结果,我就会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深度。”

“OK!”王侃侃的回答既简短又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像个未完成的公式,既确定又等待填充,电话那头传来撕开凤梨酥包装的声音,像开启新的实验步骤,铝箔纸的摩擦声既刺耳又带着期待的意味——那声音的分贝是60,处于“正常交流”的界量范围。

米凡挂断电话时,一片银杏叶落在他的脚边,叶脉的分布既像猫爪又像鼠洞,既复杂又简单,叶片的边缘既整齐又有微小的锯齿,形成形态的“界量特征”——锯齿的密度是每厘米5个,符合植物叶片的“高效光合作用”结构。他想起蓝德实验报告扉页的那句话:“宇宙是只既追又不追的猫,我们是既逃又不逃的鼠。”此刻晚风拂过,带着远处食堂飘来的炸酱面香气,既浓烈又家常,酱油的咸香与葱姜的辛辣形成味觉的“界量平衡”——咸度与辣度的比值是2:1,符合人类饮食的“舒适配比”,树叶的沙沙声既像赞同又像反驳,既存在又虚无,恰如界量的终极意义——既复杂又简单,既神秘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