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蓝顿星球的琼浆玉液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8049 字 21天前

4. 生理特性:蓝顿人的情绪与生存进化

蓝顿星的生理学家曾在《蓝顿人生理图鉴》中记录过一个实验:将一位愤怒的蓝顿人手臂贴在星尘合金板上(合金板初始温度 5℃),10 分钟后用 “红外测温仪”(精度达 ±0.1℃)测量,发现合金板温度从 5℃升至 38℃,恰好达到星尘合金的熔点(38℃),合金板表面开始轻微融化,形成一层薄薄的液态金属膜(厚度约 0.1 毫米),冷却后会在表面形成细小的波纹 —— 这证明当蓝顿人处于极度愤怒时,体表温度能达到 40℃,足以融化小块的星尘合金(1 立方厘米的星尘合金,在 40℃环境下 5 分钟就能完全融化)。就像此刻,突安掌心下的石壁已泛起温热,凹槽内的水汽开始蒸发,在石壁表面形成一层薄雾,模糊了部分星图纹路,如同被蒙上了一层轻纱,他不得不伸出另一只手,轻轻拂去薄雾(指尖划过石壁时,能感受到纹路的凹凸不平),才能看清纹路的走向 —— 那是先祖绘制的迁徙路线,每一道线条都凝聚着文明延续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胸腔中双肺结构缓慢起伏:左肺负责氧气交换,肺泡表面覆盖的 “氧吸附膜” 由蛋白质与脂质构成,膜上的 “氧结合位点” 密度极高,达每平方微米 100 个,能将氧气吸收率提升至 98%,是地球人肺部效率的 1.5 倍,能在低氧环境(氧气浓度低于 10%)下维持正常呼吸 —— 这也是蓝顿人能在星际迁徙中存活的重要原因,迁徙过程中星舰的氧气供应曾多次出现故障,氧气浓度降至 8%,正是依靠高效的肺部功能,蓝顿人才得以存活;右肺则像一个压缩能量罐,以 “压缩热能” 形式储存的能量(能量密度达每立方厘米 1000 焦耳),可在极端环境(如真空、低温)下维持 3 天生命 —— 这是蓝顿人在七次迁徙中进化出的生存能力,每次迁徙都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宇宙环境,如缺氧、低温(宇宙空间温度约 -270℃)等极端情况,右肺的能量储备能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喘息的机会,等待救援。

腹式呼吸让右肺释放的能量顺着血管蔓延全身,如同一条温暖的溪流,流经心脏时让心率从 80 次 / 分钟降至 62 次 / 分钟(蓝顿人正常心率范围为 60-70 次 / 分钟,这个心率下身体能量消耗最低,思维最清晰,适合做出重要决策),逐渐平复他激动的情绪。石壁的温度随之冷却,从 32℃慢慢降至 18℃,表面凝结的水汽顺着星纹凹槽缓缓流淌,如同无声的泪滴,在凹槽底部汇聚成微小的水珠,直径约 2 毫米,水珠顺着凹槽的走向(与星图中的迁徙路线一致),最终滴落在地面的 “能量地毯” 上,被地毯迅速吸收 —— 这种地毯由特殊纤维制成(纤维中混合了星尘颗粒),能吸收水分并通过 “水解反应” 转化为微弱的能量(每毫升水可转化为 10 焦耳能量),为宫殿提供辅助供电,可满足宫殿 10% 的照明需求。突安伸出另一只手,轻轻接住一滴水珠,水珠在他掌心迅速蒸发(蓝顿人掌心温度约 32℃,高于室温 18℃),留下一丝微凉的触感,如同先祖在轻轻抚摸他的手掌,带着淡淡的慰藉。他突然想起幼时祖母的话:“蓝顿星的石头会哭,只有真正疼惜文明的人,才能听见它的声音。” 此刻,他仿佛听见了石壁的呜咽,那是文明在诉说痛苦,是先祖在提醒他不能重蹈德邦拉的覆辙,要带领蓝顿人走向新的辉煌。他的眼中泛起一层薄雾,却很快被他强行压下 —— 作为皇帝,他不能轻易流露脆弱,必须保持坚定,为蓝顿人树立榜样。

独处 256 个标准时后(蓝顿星自转周期为 36 小时,256 标准时约等于 7 个蓝顿日。每个蓝顿日分为 “晨辉时”(6 小时,双日初升,天空呈现淡紫色,空气中弥漫着 “晨露因子”,这种因子能刺激蓝顿人的嗅觉神经,让精神焕发,提升工作效率)、“正午时”(12 小时,双日高悬,光线最强,地表温度可达 30℃,蓝顿人会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能量消耗过快,改为在室内处理政务或进行科研)、“暮影时”(8 小时,双日西斜,天空变为橙红色,阳光柔和,是蓝顿人进行 “能量冥想” 的最佳时段,冥想时需坐在 “能量垫” 上,吸收双日的辐射能量)、“夜静时”(10 小时,双日沉入地平线,天空布满星辰,磁场强度仅为白天的 1/10,最适合进行星图观测)四个时段。其中 “夜静时”,蓝顿星的天文学家们常会在 “星轨观测站”(位于海拔 5000 米的高山上,远离城市光污染,观测条件极佳),用 “星轨望远镜”(口径 5 米,分辨率达 0.1 角秒,能观测到 100 光年外的行星,镜头由星尘合金与蓝晶宝石混合制成,透光率达 99%,能最大限度减少光线损失)记录双日的运行轨迹,将数据输入 “星图数据库” 更新航行坐标,确保星际航行的准确性,避免因坐标偏差陷入陨石带 —— 历史上曾有一艘星舰 “蓝晶号” 因坐标错误误入陨石带,舰体被陨石撞击,能量护盾失效,最终爆炸沉没,导致全员 500 人牺牲,这成为蓝顿星星际航行史上最惨痛的教训),突安的声音在空荡的宫殿里响起,打破了长久的寂静,如同惊雷般唤醒沉睡的秩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5. 秩序重建:禁令下达与觉醒的象征

他没有提高音量,却在宫殿中产生了轻微的回声 —— 这是皇宫特有的 “声学设计”,墙壁内侧镶嵌的 “共振金属片”(由钛合金与星尘合金按 7:3 的比例混合制成,既轻便又坚硬,抗压强度达 1000 兆帕,能抵御强烈的冲击)能将声音放大 3 倍,确保每个角落的侍从都能听清指令,即使是在宫殿最深处的 “星尘储藏室”(距离宫殿中央约 100 米,储存着蓝顿星历代的星尘文物,如先祖的星舰模型、古老的星图卷轴等,储藏室门口装有 “指纹识别装置”,只有皇帝与指定的考古学家才能进入)也不例外。“焚毁所有嫔妃居所,捣毁星球上每一座酿酒作坊。” 这句话平静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决绝,每个字都如同双日升起时的第一缕光芒,刺破了蓝顿星的昏沉,让宫殿内的侍从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 有的侍从正在用 “星尘布” 擦拭星尘器物(擦拭时需按照特定的方向,避免损伤器物表面的记忆能量),有的正在整理奏疏(奏疏用 “防蛀纸” 书写,纸上涂抹了星尘粉末,能防止虫蛀),此刻都齐刷刷地看向突安,眼中露出震惊却又坚定的神色 —— 他们早已对贵族的荒淫感到不满,只是碍于皇权不敢言,如今突安皇帝终于下达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指令,一位年长的侍从(已在宫中服务 80 年,见证了德邦拉家族的衰败)甚至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手中的抹布差点掉落在地,他连忙用另一只手扶住,眼中含着泪水,低声说道:“陛下终于醒悟了,蓝顿有救了。”

侍卫单膝跪地领命时,金属铠甲与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甲片缝隙中沾着的红色沙尘簌簌掉落,在地面形成细小的沙堆,直径约 5 厘米,沙堆表面还能看到细微的金属光泽 —— 那是蓝顿星特有的 “铁氧砂”,富含氧化铁(含量达 60%,远超地球铁矿的氧化铁含量,地球铁矿氧化铁含量通常在 30%-50%)与 “星能微量元素”(如铱、铂等,含量约 0.01%,这些元素能增强蓝顿人的能量感知能力,让他们更敏锐地察觉周围的能量变化),呈暗红色,硬度仅次于星尘合金(莫氏硬度 8.5,星尘合金为 9,仅比钻石低一点,能在玻璃上留下清晰的划痕,常用于制作武器的刃部)。在蓝顿星的文化中,铁氧砂是 “未被驯服的力量” 的象征,战士出征前都会将其涂抹在太阳穴处,祈求战神 “赤焰” 庇佑,涂抹时还会念诵古老的祷词:“赤焰之神,赐我力量,守护蓝顿,永不退缩。” 传说赤焰战神的铠甲由铁氧砂凝结而成,在战场上会发出红色的光芒(因铁氧砂在能量激发下会产生红光),能吓退敌方的能量兽(一种以能量为食的星际生物,体型如狮子,体表覆盖着能吸收能量的黑色鳞片,被其攻击的生物会迅速失去能量,变得虚弱无力,甚至死亡),让战士们士气大振。此刻,这些沙尘成了秩序重建的象征,沾在铠甲上如同战士的勋章,见证着蓝顿星的觉醒。

侍卫起身时,突安的目光落在他甲片内侧的 “家族纹章” 上 —— 那是一个被双日环绕的盾牌,盾牌中央刻着一把剑,剑刃上刻着细小的星纹(代表星尘的力量),代表家族的军事传统;剑身上刻着 “忠诚” 二字,是蓝顿星战士的核心信条,每位战士在入伍时都会对着纹章宣誓,承诺忠于蓝顿、忠于文明,若违背誓言,会被剥夺家族纹章,逐出家族;盾牌边缘刻着三道斜纹,代表家族经历过的三次文明保卫战(分别对抗暗影族、冰原族、风暴族,每次战争都让蓝顿星文明面临灭绝危机,家族战士伤亡超过 50%,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击退敌人)。与德邦拉时期的纹章相比,它少了鎏金装饰(德邦拉时期的纹章为彰显奢华,会在表面镀金),多了几分厚重的沧桑,纹章边缘的细微磨损显然是战斗留下的痕迹(在与风暴族的战争中,家族战士穿着带有纹章的铠甲冲锋,纹章被风暴族的武器划伤),甲片内侧还刻着家族历代战士的名字,从第一代战士 “赤风”(第一次文明保卫战的英雄,曾单枪匹马击退 10 名暗影族士兵,在战斗中身中三刀,仍坚持战斗到最后)到现任侍卫长 “雷岩”,共 30 个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标注着牺牲或退役的年份,这是蓝顿星战士的传统,象征着家族荣誉的传承。突安心中微动:或许蓝顿人的血性从未消失,只是被酒色暂时掩盖,就像沙漠下的暗流,只需一个契机就能喷涌而出,而现在,这个契机已经到来,他要做的就是引导这股力量,重建蓝顿的秩序,让文明重新焕发生机。

6. 双日奇观:蓝顿星的天文与生存智慧

他走到宫殿的观景台,推开 “能量玻璃” 窗 —— 这种玻璃由 5 层透明合金压制而成,每层厚度 2 毫米,中间夹着 “能量缓冲层”(由高分子材料制成,能吸收冲击力,即使玻璃受到 100 焦耳的撞击力,也不会产生飞溅的碎片,只会出现细微的裂纹,避免伤人),能抵御 12 级沙尘暴(风速达 32.7 米 / 秒,能吹翻小型飞行器,如 “侦察艇”,这种飞行器重量约 500 公斤,在 12 级沙尘暴中会被吹得失去控制)与直径 10 厘米的陨石撞击(陨石以 10 公里 / 秒的速度撞击时,玻璃也能保持完整,仅会在表面留下一个浅坑),还能通过 “光感芯片” 自动调节透光率:白天透光率 70%,避免强光刺眼(双日直射时的光照强度达 10 万勒克斯,远超地球的 sunlight 强度,地球 sunlight 强度约为 1 万勒克斯,过强的光线会损伤蓝顿人的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夜晚透光率 10%,保持室内昏暗,方便休息(蓝顿人需要在昏暗环境中才能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右肺能量储备效率会提升 20%)。窗外,蓝顿星特有的双日同辉景象映入眼帘:两颗恒星一颗呈淡蓝色(名为 “蓝晶”,直径约 100 万公里,表面温度约 5000K,释放的冷光中含 “理性辐射”,这种辐射能刺激蓝顿人的前额叶皮层,轻微抑制冲动情绪,让思维更清晰,适合进行决策与科研;同时,蓝晶的光芒还能激活星尘合金中的记忆能量,让石壁上的星图保持清晰,这也是为什么蓝晶升起时,石壁上的记忆更容易被唤醒,考古学家们常会选择在蓝晶升起时(晨辉时)研究石壁,此时记忆能量活性最高,能更清晰地读取先祖的记忆),一颗泛着橙红色(名为 “赤焰”,直径约 80 万公里,表面温度约 3000K,散发的热辐射能激活蓝顿人体内的 “能量储备细胞”,细胞会将热能转化为 “能量颗粒” 储存起来,为身体补充能量;赤焰的辐射强度会随季节变化,夏季时辐射最强,地表温度能达到 35℃,此时蓝顿人会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能量消耗过快,改为在室内进行 “能量冥想”,通过深呼吸与精神集中,将能量储备效率提升 10%,每次冥想 1 个蓝顿时,就能多储存 5% 的能量,这些能量可在需要时快速释放,如战斗或紧急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双日的光芒交织在云层上,形成奇异的七彩光晕,如同被打碎的宝石散落在天际,光晕的直径约 50 公里,从地面望去如同巨大的彩虹,壮观无比,吸引了许多蓝顿人驻足观看,甚至有人拿出 “影像记录仪”(体积如手掌大小,能拍摄高清影像,存储介质为 “星尘存储卡”,容量达 1000G)拍下这一美景,分享给远方的亲友 —— 居住在偏远矿区的人们,通过 “星际通信网络” 收到影像后,纷纷感叹双日的神奇,更加坚定了守护蓝顿星的决心。光晕的颜色会随双日距离变化而改变:当双日距离小于 1000 万公里时,光晕以紫色为主(因双日引力场叠加强度高,引力波相互干扰产生紫色光,这种光的波长约 400 纳米,属于紫外线范围,对蓝顿人的皮肤有轻微的杀菌作用,能减少皮肤疾病的发生);当双日距离大于 1500 万公里时,光晕则以蓝、橙两色为主,边缘还带着淡淡的紫色流苏 —— 蓝顿星的天文学家在《双日观测录》中称其为 “双日引力光带”,是两颗恒星引力场相互作用的视觉呈现,光带的宽度与双日的引力强度成正比(宽度每增加 1 公里,代表引力强度提升 0.1 牛顿),天文学家能通过光带宽度预测双日的运行轨迹,提前做好极端天气的预警,如双日引力过强时可能引发的潮汐海啸(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潮汐海啸,发生在 500 年前,当时双日距离仅 800 万公里,引力过强导致海水异常上涨,淹没了沿海的三座城市,导致 10 万人死亡,灾后蓝顿人建立了 “潮汐预警系统”,能提前预警),他们会提前 7 个蓝顿日发布预警,通过 “星际广播” 通知各地民众,组织民众向高地转移,同时关闭沿海的港口与工厂,减少损失。

突安望着光晕,心中暗忖:德邦拉的教训不是 “禁绝欲望”,而是 “失控的欲望会吞噬文明”。这让他想起蓝顿星沙漠中的 “噬能藤”—— 这种藤蔓能吸收周围的一切能量,包括生物热能(能感知 10 米内的热源,即使是 1℃的温度差也能察觉,会主动向热源方向生长,速度约为每天 5 厘米)、光能(即使是微弱的星光也能吸收,效率达 80%,比地球的太阳能电池板效率还高,地球太阳能电池板效率约为 20%-30%),甚至是机械装置的电能(会缠绕在电线表面,通过表皮的 “导电纤维” 窃取能量,导致机械装置断电,如矿区的采矿设备,曾因噬能藤缠绕而停止工作,影响采矿进度)。它的根系会分泌 “能量分解酶”(一种含金属离子的蛋白质,金属离子为锌,能加速能量分解,将大分子能量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如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将宿主的能量结构分解为小分子(如 ATP、葡萄糖等),再通过藤蔓内部的 “能量导管”(直径约 1 毫米,由纤维素与蛋白质构成,导管内壁光滑,能减少能量传输的损耗,传输效率达 95%)输送到根部储存;一旦失去控制,它会以每天 1 米的速度疯狂缠绕宿主,吸干所有能量,最终与宿主一同枯萎在沙丘上,只留下灰白色的 “能量空壳”,风一吹就会碎裂成粉末,飘散在沙漠中,再也找不到踪迹。生态学家们曾尝试清除噬能藤,用 “除草剂” 喷洒,却发现它对普通除草剂有抗性,只能使用 “星尘除草剂”(含有星尘颗粒,能破坏噬能藤的细胞结构),但这种除草剂成本极高,且会对周围的其他植物造成伤害;更棘手的是,噬能藤的种子能在沙漠中休眠 100 年,遇到适宜环境(如降雨后土壤湿润)就会发芽,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成为蓝顿星沙漠生态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