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命运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7293 字 20天前

1、 贵族质疑的突现:血统传统与技术未来的碰撞

实验室的合金门在液压装置的推动下缓缓滑开,发出 “嘶 ——” 的轻响,门体边缘的密封胶条与门框摩擦时,还带起细微的静电火花,如同划破平静的星尘,瞬间打破了原本专注的研发氛围。蓝顿星贵族卡隆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身着绣有银蓝色星纹的 “贵族礼仪战甲”—— 这套战甲由蓝顿星深层矿脉开采的 “星钢” 锻造而成,星钢在冶炼时需掺入 3% 的蓝藻晶粉末,才能形成表面随光线变化的鳞片纹路:当光线从正面照射时,鳞片呈银蓝色;从侧面折射时,又会转为淡紫色,每一片鳞片的纹路都对应着家族某一代成员的荣耀事迹,比如最左侧肩甲的鳞片,就刻着卡隆祖父在 “暗星战役” 中击退外星海盗的图案。

他左手握着一枚 “基因溯源仪”,仪器掌心大小,外壳由透明的 “晶化树脂” 制成,内部镶嵌着数十颗细小的蓝藻晶,如同微型星辰般闪烁。仪器屏幕上,蓝顿星皇室基因图谱正以三维动态形式呈现,蓝色的基因链如同发光的河流,从星耀大帝时期延伸至当代,每一条分支节点都标注着历代皇室成员的血统纯度数据:星耀大帝 99.2%、光启女皇 98.7%、现任突安陛下 98.5%,数据旁还附带着对应的生理特征全息投影 —— 比如星耀大帝特有的淡绿色眼瞳,正是绿晶星光合基因的显性表现。

卡隆的脚步声沉重而急促,硬木藤制成的靴子底部刻有家族 “双星徽章”,徽章边缘的凸起部分与实验室金属地板碰撞时,发出 “咚咚” 的声响,如同远古战鼓的余韵,在空旷的实验室中回荡。这声音与脑输机 “嘀嗒、嘀嗒” 的运行声、控制台按键 “咔哒、咔哒” 的触发声形成尖锐的对比,仿佛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无声地对抗。他目光锐利地扫过控制台前的王侃侃,视线在对方地球人特有的黑色短发、黄色皮肤上游移片刻,最终落在突安挺拔的背影上,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质疑:“陛下,您真要将星舰引擎研发的主导权交给地球人?据我所知,他们连自身星球的‘碳资源枯竭危机’都尚未完全解决,每年仍有近千万人因能源短缺陷入困境,这样的文明,怎能担起振兴蓝顿星星际力量的重任?”

突安没有回头,指尖依旧在控制台的全息键盘上轻敲,每一次触碰,键盘都会泛起一圈淡蓝色的光晕,如同在宇宙中点亮一颗新星。他正在调整引擎设计图纸的细节参数 —— 图纸上,星舰引擎的核心部件 “星能核心” 被放大 100 倍显示,蓝色的星能流路径如同星球的河流网络,与紫色的量子线路交织成复杂却有序的网格,网格节点处标注着关键数据:“星能转化率目标值 92%、量子纠缠稳定时间≥72 小时、暗能量吸收效率≥45%”。

“卡隆,你该静下心看看这份方案的核心数据,而非被血统偏见蒙蔽双眼。” 突安抬手在空中一挥,手腕上的 “星能手环” 立即释放出全息投影,一组动态数据对比图悬浮在两人之间。左侧屏幕底色为红色,代表蓝顿星现有引擎的 “星能损耗曲线”:曲线从起点的 100% 快速下降,运行 10 小时后,星能素损耗率已达 35%,曲线末端还标注着实际案例 —— 去年 “探索者三号” 星舰因星能不足,被迫放弃原定的 “暗晶矿采集任务”,返航时还险些因能量耗尽坠入陨石带。右侧屏幕底色为蓝色,代表融合地球量子技术的 “损耗模拟曲线”:曲线从起点缓慢下降,运行 10 小时后,星能素损耗率仅 7.2%,下方附带的星图显示,按此效率,现有星能素储备可支持星舰抵达 “柯伊伯带外侧” 的暗晶矿富集区,采集量是以往的 3 倍。

“地球人的量子计算技术,能通过‘粒子纠缠效应’锁定星能素分子的运动轨迹,” 突安终于转过身,目光落在卡隆紧握基因溯源仪的手上 —— 他注意到对方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显然情绪已有些激动,“这意味着我们的星舰能在现有星能素储备下,抵达 3 倍于以往的星域,收集更多‘暗晶矿’。这种矿石含有特殊的‘暗能量因子’,是提升星能素纯度的关键原料,纯度每提升 1%,星舰续航能力就能增加 5%,这也是我们突破当前星际疆域限制的核心资源。比起执着于血统融合带来的虚无荣耀,这才是能让蓝顿星真正延续辉煌的务实之路。”

卡隆却快步上前,将基因溯源仪重重按在控制台上,仪器与台面碰撞时,发出 “砰” 的一声闷响,屏幕因震动泛起一阵波纹,随后重新稳定显示出皇室基因图谱。“可他们是‘低量级生命’!您忘了《血统纯净法案》第三章第七条的明确规定吗?只有核因微子运动参数偏差低于 10 度的文明,才有资格与蓝顿星进行深度技术合作!”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胸腔因激动而剧烈起伏,战甲胸前的 “双星徽章” 随着呼吸上下晃动,“星耀大帝当年融合绿晶星基因,是因为绿晶人的细胞直径 48 微米,与我们的 50 微米仅差 2 微米,核因微子运动参数偏差仅 8 度,属于‘可兼容文明’!而地球人呢?细胞直径 20 微米,参数偏差 35 度,他们的技术再先进,也改变不了‘基因杂质’的本质,就像路边的野草,永远长不成支撑宫殿的参天硬木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话间,卡隆的瞳孔逐渐从湛蓝色变成深紫色 —— 这是蓝顿人愤怒时的极端生理反应,当体内 “蓝晶激素” 分泌量超过 0.05mg/L 时,激素会与虹膜中的色素细胞发生反应,使瞳孔颜色加深。他的呼吸也变得粗重,每一次吸气,都能看到他颈部的 “能量纹路” 在皮肤下隐约跳动 —— 那是蓝顿人特有的生理结构,纹路越明显,代表情绪波动越剧烈。“贵族议会已经召开了三次紧急会议,半数以上的贵族认为您的决策偏离了蓝顿星‘血统至上’的文明根基,甚至有人提议重启‘血统净化计划’,将所有外星科学家驱逐出蓝顿星,没收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死死盯着突安的眼睛,试图从对方深邃的湛蓝色瞳孔中找到一丝动摇,“陛下,您真要为了一群‘低量级生命’,与整个贵族阶层为敌吗?要知道,议会掌握着星能素储备的调配权,一旦他们拒绝提供研发所需的资源,您的引擎计划将寸步难行!”

突安的手指停在 “数据保存” 键上,指尖的温度透过金属按键传递到内部芯片,让按键边缘泛起一丝微弱的热雾,如同在寒冷的星际空间中呵出的气息。他缓缓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三天前贵族议会的争论画面:议会大厅里,年长的贵族们挥舞着祖先的基因图谱,图谱在灯光下泛着冰冷的蓝光;年轻的贵族则举着 “血统纯净” 的旗帜,高呼着 “蓝顿星不需要外星杂质” 的口号;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内政大臣,也在私下里劝他 “不要过早挑战传统”。

但他更清楚,蓝顿星近百年来的技术停滞,正是因为贵族阶层固守 “血统至上” 的理念,拒绝接纳外来文明的先进思想。星舰引擎的转化效率始终卡在 65%,无法突破;星际通讯的延迟问题长期存在,最远只能覆盖周边 10 颗星球;甚至连基础的 “基因编辑技术”,也因担心 “污染血统” 而限制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的技术思路来解决,而地球人的量子计算技术,正是打破僵局的关键钥匙。

“我没有背叛,” 突安再次睁开眼时,眼神中已没有了丝毫犹豫,声音平静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如同宇宙深处传来的恒星脉动,“卡隆,你还记得《蓝顿星通史》中记载的‘星雾危机’吗?星历 398 年,星际尘埃突然笼罩蓝顿星,阳光被遮蔽 90% 以上,星能素合成效率骤降,当时的储备仅够维持 3 个月。贵族们同样激烈反对与绿晶星合作,认为融合外星基因是对祖先的亵渎,甚至有人提议牺牲底层平民,节省星能素消耗。但星耀大帝选择了隐忍,他暂时搁置贵族的质疑,亲自率领使团前往绿晶星,用蓝顿星的‘星钢锻造技术’换取绿晶星的光合基因,最终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开创了‘双星共治’的辉煌时代 —— 那是蓝顿星疆域最辽阔、技术最繁荣的时期。”

他伸手在控制台调出星耀大帝的全息画像 —— 画面中的帝王身着银色战甲,战甲上的绿晶星徽章熠熠生辉,身后站着绿晶星首席科学家,两人手中共同握着一枚星舰引擎模型,模型上的星能流与光合纹路交织,象征着两个文明的深度融合。“现在,我们需要用同样的隐忍,接纳地球人的技术。这不是放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找到延续的方式 —— 就像硬木藤需要依靠其他植物的支撑才能向上生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蓝顿星的文明也需要借助外来的技术力量,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宇宙。”

2、技术协作的细节:量子与星能的首次共振

王侃侃站在一旁,看着两人剑拔弩张的对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 “星际协作徽章”—— 这枚徽章直径 3 厘米,由地球的 “钛合金” 与蓝顿星的 “星钢” 共同打造,正面是地球与蓝顿星的星球图案,两颗星球被一道金色的光带连接,象征着跨星合作;背面刻着 “共生共荣” 四个地球汉字,以及对应的蓝顿星文字,文字边缘还镶嵌着一圈细小的荧光粉,在黑暗中能发出柔和的绿光。

他知道,此刻任何语言辩解都显得苍白,只有用实打实的技术成果,才能化解贵族对地球文明的偏见。于是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脚步刻意放轻 —— 他记得蓝顿星礼仪手册中提到,在皇室面前保持沉稳的姿态,是对对方的尊重。“陛下,卡隆大人,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让实验结果说话。我已经准备好了‘量子 - 星能融合模拟系统’,通过实时数据与可视化效果,或许能更直观地展示方案的可行性。”

得到突安的点头许可后,王侃侃快步走到控制台中央,按下了一个刻有量子符号(∮)的银色按钮。按钮按下的瞬间,实验室地面缓缓升起一个透明的 “能量反应舱”—— 舱体高 1.5 米,直径 0.8 米,由蓝顿星特有的 “超韧水晶” 制成,这种水晶经过 1000℃高温锻造,能承受 1000℃的极端高温和 5000 牛顿的冲击力,即使被星际陨石击中也不会破裂。舱壁内侧布满了微米级的 “量子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细小的触角,能实时捕捉能量流的运动轨迹、温度变化、分子振动频率等 200 多项参数,并将数据同步传输到外部显示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反应舱左侧,是地球研发的 “量子纠缠模块”—— 由数百根发丝粗细的 “碳纳米管” 编织成直径 0.3 米的球形结构,每一根碳纳米管的管壁上都用激光刻有量子编码,编码序列遵循 “米凡大科学思维” 中的 “跨维度映射原理”。通电后,纳米管之间相互传递着淡紫色的微光,光点在球形结构内部穿梭,如同一个缩小版的紫色星云,美丽而神秘。模块底部连接着一根银色的导线,导线另一端接入控制台的 “量子发生器”,能持续提供稳定的量子纠缠信号。

右侧则是蓝顿星的 “星能素转化装置”—— 一个拳头大小的透明水晶容器中,蓝色的星能素呈液态状缓慢流动,液体中悬浮着无数细小的蓝色颗粒,这些颗粒是星能素的能量载体,每一颗颗粒都蕴含着相当于 100 度电能的能量。容器外侧缠绕着一圈银色的 “星能引导线”,引导线表面刻有蓝顿星古老的能量符文,能将星能素的能量稳定导出,避免出现能量失控的情况。偶尔有细小的气泡从容器底部升起,气泡破裂时会释放出微弱的蓝色光点,光点在空中停留 0.5 秒后才缓缓消散,如同星空中闪烁的星辰。

“传统的星能转化装置,之所以效率低下,核心问题在于星能素分子在转化过程中会出现‘无序运动’,” 王侃侃一边转动舱外的参数旋钮,一边耐心解释,旋钮转动时发出 “咔嗒、咔嗒” 的细微声响,每转动一格,显示屏上的参数就会相应变化,“这些分子就像失去导航的星舰,在转化装置内部四处碰撞,不仅会造成能量损耗,还可能因碰撞产生的热量损坏设备 —— 根据蓝顿星技术档案记载,过去 50 年中,有 37% 的星舰引擎故障,都是由星能素分子无序运动导致的。”

他顿了顿,手指指向量子纠缠模块:“而地球的量子纠缠模块,能通过‘粒子纠缠效应’,为每一个星能素分子设定专属的‘运动轨道’。简单来说,就是让模块中的量子与星能素分子形成‘一对一纠缠关系’,量子的运动轨迹会直接影响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将它们的轨迹锁定在 0.1 微米的误差范围内 —— 这就像为每一艘失控的星舰配备了精准的导航系统,确保它们能沿着预设路线抵达目的地,不会出现碰撞损耗。”

说话间,他的手指在参数面板上快速滑动,将量子模块的频率从 2.4GHz 调整到与星能素分子的振动频率(2.45GHz)一致 —— 这是实现量子 - 星能共振的关键参数。随后,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 “共振启动键”。

瞬间,量子模块的淡紫色微光骤然变强,如同被点燃的紫色火焰,整个球形结构都笼罩在一片紫色光晕中;与此同时,星能素转化装置中的蓝色液体也开始加速流动,形成一个小型的蓝色漩涡,漩涡中心的液体逐渐变得透明,隐约能看到分子运动的轨迹。紧接着,一道紫蓝色的能量流从两个装置中同时涌出,在反应舱中央交汇、缠绕 —— 紫色的量子流如同灵动的丝带,蓝色的星能流如同沉稳的河流,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条旋转的能量纽带,纽带表面还闪烁着金色的光点,如同宇宙中连接两颗星球的星轨,稳定而持久地循环流动。

舱壁上的显示屏立即亮起,200 多项实时数据以分屏形式呈现:左侧主屏幕显示 “星能转化效率:92.3%,能量损耗:7.7%,稳定运行时间:1 分钟”,数据每秒钟更新一次,转化效率始终稳定在 92% 以上,损耗率控制在 8% 以内;右侧屏幕则展示着能量流的三维运动轨迹,紫蓝色的线条在虚拟空间中穿梭,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图案下方标注着 “量子纠缠稳定度:99.8%,星能流均匀度:98.5%”。每一组数据跳动时,显示屏都会发出轻微的 “嘀” 声,像是在为这一技术突破欢呼。

卡隆站在反应舱前,原本紧锁的眉头随着数据的变化逐渐舒展,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舱内的能量流 —— 以往,星能素在转化装置中运行 10 分钟后,就会因分子运动紊乱而变得浑浊,甚至出现白色的沉淀,不得不停止运行进行清理;可眼前的能量流运行 10 分钟后,依旧清澈透亮,紫蓝色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如同蓝顿星清晨时分,海洋与天空交汇的景象 —— 海面上,蓝色的海水反射着橙色的阳光,天空中,紫色的朝霞点缀着白云,纯净而美好。

突安走到卡隆身边,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伸手拍了拍卡隆的肩膀 —— 手掌触碰到对方战甲的鳞片时,能感受到鳞片因主人情绪的缓和而微微放松,原本紧绷的弧度变得柔和。“你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共生’,” 突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落在反应舱内的能量流上,“地球人的量子技术,为星能素提供了精准的‘导航’,解决了分子无序运动的难题;而蓝顿星的星能素,又为量子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支撑,让量子纠缠能持续稳定运行。两者结合产生的价值,远比单纯追求血统融合更有意义 —— 它能让蓝顿星的星际力量实现质的飞跃,让我们的星舰能抵达更远的宇宙;也能让地球的技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帮助我们的文明突破资源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