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鸿远的目光很敏锐,他很迅速的抓住了国内家长普遍的对于教育方面的焦虑。这篇文章再次引发热议,教育界的讨论声浪更高。
某重点小学的家长会上,一位母亲拿着文章发言:“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整天围着分数转,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兴趣。多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在书店的艺术画册专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挑选书籍,一位父亲说:“之前只关注课本知识,现在觉得确实该让孩子多接触艺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季鸿远的团队还趁热打铁,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西方教育与文化”研讨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学者”站台,进一步扩大舆论影响力。
面对新一轮的舆论攻势,陆则的反击更具深度。
不久后,《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推出《粪山与城墙:19世纪巴黎的真实面貌》,作者是国内顶尖的世界史研究团队。
文章用详实的史料,还原了巴黎不为人知的一面:“19世纪前的巴黎,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市民的排泄物直接倾倒在街头,久而久之,在城市外围堆积成高达5米的粪山。
当时巴黎修建的城墙,并非为了防御外敌,而是为了阻挡城外的粪水流入市区。每到雨季,粪水便会漫过城墙,涌入街道,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刺鼻的恶臭。”
文章还引用了法国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842年,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疫情,短短三个月内,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疫情的根源正是恶劣的卫生条件。
直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下令重建巴黎城市排污系统,这一状况才逐渐得到改善。
所谓的‘浪漫之都’,是经过百年的城市治理才形成的,并非与生俱来。”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文章配图选用了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写实作品《巴黎的恶臭》,画面中,城墙外的粪山与城内的建筑形成强烈反差,令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