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重建岭南

这件事在基层工作人员中传开,让大家意识到,这位冷面的陈处长,在恪守规则的同时,也懂得变通和体恤。

与陈肃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岭南省宣传厅工作的苏婉。

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子,仿佛有耗不尽的热情。

她不像其他专员那样长时间坐在办公室,而是带着她的宣传小队,扛着便携式广播设备,深入各个安置点和重建工地。

“乡亲们!工友们!我们清理的不是废墟,是我们未来的家园!我们流下的每一滴汗,都会变成孩子碗里的饭,变成照亮夜晚的灯!”

她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出,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她组织幸存者中的文艺骨干,编排简短的活报剧,讲述军队如何英勇作战,讲述新秩序下的希望。

她还创办了手抄的《鹏城复兴快报》,虽然简陋,却及时传递着政策解读、生产捷报和好人好事。

苏婉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在一次宣讲中,她遭遇了少数幸存者的质疑,他们抱怨配给不足,怀疑未来的承诺。

苏婉没有回避,她耐心解释当前物资的紧张状况和“贡献点”制度的必要性,并拿出平板,展示新宁市和桂柳市恢复生产的实时画面和数据。

“困难是暂时的,但希望是真实的!看看我们的军队,看看我们运来的物资,再看看你们自己,你们不是孤独的,我们是一个整体!”

她的真诚和展现的事实,最终化解了大部分的怨气。

苏婉的热情,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许多幸存者阴霾的内心。

在岭南省的广大乡村和城镇结合部,特派专员们的工作更加艰难和危险。

他们通常以三到五人的小组形式行动,配备步枪和手枪,在少量内卫部队或当地驻军的护卫下,深入那些军队尚未完全细致清扫的区域。

他们的任务是登记幸存者,宣讲政策,建立最基层的行政小组(通常是村或社区级),并初步评估当地的资源和威胁。

这些小组携带的药品、压缩饼干和净水药片,往往成为打开局面的“敲门砖”。

面对警惕甚至敌视的目光,专员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严格执行“先保障安全,再开展工作”的原则,每到一处,先建立临时防御点,再由熟悉当地情况的护卫士兵或已归顺的幸存者引导,逐步接触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