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无声的关注

陆教授学养深厚,引经据典,将枯燥的乐理知识与历史典故、礼仪规制相结合,倒也引人入胜。

“……《承云曲》相传为上古时期,祭祀云神,祈求风调雨顺所用。”

“其旋律庄严肃穆,节奏舒缓,大量运用了编钟、磬等金石之声,讲究的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和谐意境。”

陆教授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台下。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我们上节课讲的礼乐制度,谈一谈你对《承云曲》中,乐如何服务于礼,以及这种服务背后可能隐藏的局限性或僵化倾向的理解?”

问题一出,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理解乐曲本身,还要结合礼乐制度,甚至要求有批判性的思考,难度不小。

很快,前排一个男生率先站了起来,他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赢得了陆教授赞许的目光和不少同学的钦佩。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陆续发言,有的从乐器配置分析,有的从演奏场合切入,虽然角度各异,但大都停留在表层。

李瑶瑶也举了手,她站起身,落落大方,声音清脆:“我认为,《承云曲》服务于礼,主要体现在其严格的程式化和不可逾越的规范性上。”

“旋律、节奏、乐器、甚至演奏者的姿态,都必须符合祭祀的礼仪要求,不能有丝毫逾越。”

“这种极致的规范,确实强化了祭祀的庄严感和神圣性,是礼的完美音响化身。”

“但其局限性也在于此,过于强调规范和仪式,很可能扼杀了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生命力,使其沦为僵化的仪式符号,失去了与更广泛情感共鸣的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的分析清晰有力,既有对服务的肯定,也点出了僵化的隐患,逻辑严谨,引得陆教授连连点头,不少同学也投来赞同的目光。

等李瑶瑶刚坐下,坐在倒数第三排左边,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自信的男生举起了手。

他叫周明,在班里也算是个活跃分子,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