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出手机,本想看看时间,却又突然想到了徐亦,

那个总能给出关键建议的人,于是她打开微信,手指在屏幕上灵活的打字,语气自然又带着熟络:“徐亦,你在干嘛呢?”

等了好一会儿,徐亦的消息发来,简单的两个字:“看书。”

李瑶瑶一看他在看书,又不好意思打扰他了,刚想发个没事,徐亦的下一条消息就跳了出来:“有事?”

见他这么说,李瑶瑶也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困境打成字发了过去:“嗯!在练后天比赛的歌,苏小雨的《我愿意》,总感觉差点意思,抓不到那个最对的感觉。

你耳朵那么灵,帮我听听我现在这版咋样?给点意见呗?”

“发来。”

李瑶瑶立刻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版录音文件发了过去。

图书馆里,徐亦点开文件,戴上耳机,安静地听完。

只听一遍他就听出了问题所在,李瑶瑶的声音很好,但是过分注重技巧和模仿,情感表达太流于表面。

但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有点音乐鉴赏力”的大一学生。

他不能直接点出那些一针见血、近乎专业制作人级别的意见。

于是,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用一种带着学霸分析思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方式回复了过去:

“几点感觉,供参考:副歌部分‘我愿意为你’的‘为你’,试试气息再拖长一点点,尾音稍微带一点微颤,看能不能增加一点恳切感。”

“第二段主歌进去的时候,声音可以再收一点,轻一点,像是悄悄话,和后面的副歌形成对比。”、

“最后一遍‘我愿意’之前,那个停顿,可以再留白久一点点,吸足气,再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