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尖锐,直指核心矛盾。
秦律师示意陈默冷静,从容起身应对:
“尊敬的审查员,关于骑士与平台的关系,我方提交的《法律关系图谱》及大量骑士签约文件、收入流水已清晰表明,骑士签约主体是驿站,服务指令来自用户或驿站,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费分成及用户打赏,平台仅提供信息撮合、技术支持及规则制定。骑士拥有充分的接单自主权和时段选择权,这绝非标准雇佣关系。平台的角色是‘赋能者’和‘规则维护者’,而非管理者。”
“关于驿站管理能力与骑士权益保障,”苏蔓接过话头,声音清晰有力,“我方承认初期存在不足,但已深刻吸取教训。我们已升级《驿站准入与评级标准》,引入第三方神秘客抽查机制,并强制要求所有驿站为骑士购买足额意外险及第三方责任险。同时,平台已上线‘骑士心声’直通渠道和争议仲裁机制,确保骑士诉求有处可诉。李斌事件的后续处理及家属安置情况,我方已详细呈报,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强化了安全培训与应急流程。”
秦律师最后进行价值升华与替代方案陈述:
“我方绝不回避监管关切。创新必然伴随挑战,但‘驿站骑士’模式创造的社区价值不容忽视——它激活了社区闲置劳动力(尤其是4050人员),盘活了末端驿站资源,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个性化服务难题,其社会效益已在实证报告中充分展现。”
“为彻底消除监管顾虑,我方郑重承诺:第一,将在省厅指导下,牵头制定《社区驿站服务协作规范》团体标准,明确各方权责边界;第二,引入权威第三方机构(如市总工会指导下的行业工会),建立‘驿站骑士权益保障与纠纷调解中心’,独立监督权益保障落实情况;第三,在平台规则中,明确驿站作为骑士管理第一责任主体,并设立驿站保证金制度,强化其履约责任。恳请复议机关,给予这种扎根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模式一个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机会!”
答辩席的陈默,全程目光坚定。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冲锋的创业者,而是学会了在规则框架内据理力争、并愿意为长远发展主动承担更多责任的企业负责人。
听证会结束,结果并未当场宣布。但走出会场时,秦律师低声对陈默说:“核心质疑点我们基本回应到位,替代方案也展现了诚意和可操作性。省厅代表的态度虽然依旧严肃,但已无最初那种‘一棍子打死’的坚决。风向,在变。”
星火微光:在裂痕中寻找连接
听证会的唇枪舌剑暂告段落,“星火链”的生态拓展却步履维艰。“快享”泄露事件让本就谨慎的数据合作方更加望而却步。
小主,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老王驿站。
老王驿站联合孙伟等几个站长,自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驿站站长恳谈会”,邀请了附近几家小书店、文具店、甚至一个校园文创工作室的老板。没有“智伞”官方人员在场,只有老王用他那带着口音的普通话,笨拙又真诚地讲述:
“各位老板,咱都是小本生意。以前,学生买书买文具,可能去大平台,也可能来咱这儿。现在大平台出事了,学生怕了。咱咋办?”
“智伞那个‘星火链’,方博士跟俺讲过好多回。俺开始也不懂,就觉得玄乎。但后来琢磨明白了,它就想干一件事:让俺们这些小店的‘好’,让学生知道,还不用把俺的老底(数据)都交出去!”
“好比俺这驿站,学生常来取快递,俺知道他住几号楼,爱买啥书(看包裹)。以前这信息就烂在俺肚子里。现在,用了那链子,俺能告诉平台(不用给具体信息):‘这娃取件勤快,爱买文学书,信用不赖!’平台就能给他点优惠,他高兴,可能下次买书就想起俺隔壁老张的书店了!老张书店那边,也能告诉平台:‘这娃借了不少考研资料,挺用功!’平台知道了,可能给他推点合适的实习信息…这不就是抱团取暖吗?”
老王的话糙理不糙,描绘了一个基于本地小店互助、数据价值安全流转的朴素愿景。没有高深的技术术语,只有接地气的利益捆绑。
几位小店老板听得若有所思。泄露事件让他们对大平台充满戒备,但老王描绘的这个“本地小店联盟”的前景,又让他们有些心动。至少,“智伞”扎根校园,老王也是知根知底的邻居。
“试试…也行?”文具店李老板犹豫着开口,“但怎么弄?麻烦不?”
“不麻烦!”孙伟赶紧接口,“苏经理她们做了个贼简单的页面,就跟点外卖选口味似的,勾选一下你愿意分享哪类信息(比如‘学生消费力区间:高/中/低’、‘热销品类:文具/教辅/文创’),授权就行!具体卖啥、卖给谁,平台绝对不知道!有啥不懂,我们驿站的人随叫随到帮忙弄!”
一次非官方的、基于邻里信任的“草根推介”,竟意外地为“星火链”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小数据源(文具店、文创工作室)的合作之门!虽然接入的数据维度简单、价值有限,但这星星点点的连接,如同在厚重的信任冰层上,凿开了几道细微却真实的裂痕。燎原的星火,需要无数这样微小却坚韧的连接。
陈默站在仓库二楼的窗边,看着楼下刘强正耐心地给一个新来的驿站骑士讲解车辆检查要点,看着苏蔓和技术部的人围着老王兴奋地讨论新接入的文具店数据如何优化“星火易站”的选品,看着赵工和方哲对着实时更新的“星火链”节点图低声交流。
行政复议的结果悬而未决,“快雨伞”的反扑随时可能到来,数据信任的坚冰远未融化,团队的磨合仍在进行…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陈默感受到的不再是孤立无援的绝望,而是一种在风暴中逐渐凝聚的、沉静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规则框架内的据理力争,来自于草根阶层的自发连接,来自于阵痛后的团队蜕变,更来自于那在至暗时刻锻造、于质疑中艰难点亮的技术星火。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场始于生存挣扎的商战,其真正的深远回响,或许才刚刚开始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