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新特区”计划:划定安全的试验田
找到病根后,陈默力排众议,启动了一项大胆的“创新特区”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在公司高度规范的运营体系内,人为地开辟出几块受保护的“法外之地”。
1. “X-Lab”秘密实验室:从各部门抽调少数最具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员工,组成全职的“X-Lab”团队。他们脱离原有的KPI考核,拥有独立的预算和物理空间。唯一的使命是:探索那些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疯狂”想法,周期为一年。一年后,向管理层展示成果,无论成败。
2. “20%时间”制度:仿效一些顶尖科技公司的做法,宣布所有技术序列和产品序列的员工,可以将其20%的工作时间用于从事自己感兴趣、但未必与当前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探索或项目。产生的成果,公司享有优先使用权,但员工拥有署名权和内部发布权。
3. “内部创投”机制:设立一笔专门的“天使基金”,任何员工或小团队都可以提交一份简短的商业计划书。通过一个由跨部门员工代表组成的快速评审委员会后,可获得小额种子资金和三个月的“孵化期”,用于验证想法。
四、 文化再造:为失败举行庆典
仅有机制是不够的,必须重塑对待失败的态度。陈默发起了一场“为失败鼓掌”的文化运动。
他亲自恢复了“最有价值失败奖”的评选,并提高了奖励规格。在一次全员大会上,他为一个耗时半年、最终因技术路径走不通而终止的区块链溯源项目团队,颁发了奖杯和奖金。
“这个项目没有产生一行能上线的代码,”陈默在颁奖词中说,“但它为我们排除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选项,让我们对这项技术的边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份认知,价值千金。我为他们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面对失败时的坦诚,感到无比骄傲!”
公司内部开始流传起“失败简历”,一些高管甚至主动分享自己职业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经历以及之后的反思。慢慢地,“尝试并失败”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被视为成长路上有价值的勋章。
五、 跨界催化:引入“鲶鱼”与“外星人”
为了打破内部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式,“智伞”开始主动引入外部的“鲶鱼”和“外星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