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肥料大业,始于足下

看到孙子回来,杜老汉招了招手:“远儿,过来。”

杜远走过去,挨着爷爷坐下。

杜老汉吐出一口烟圈,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梁,叹了口气:“远儿啊,你落水后……是有些不一般了。河神点化的事儿,爷爷信几分。但咱们这村子,难啊……”

杜远安静地听着。

“现在是贞观元年,”杜老汉磕了磕烟袋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说是要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可咱这穷乡僻壤,好处啥时候能落过来?前朝末年的兵灾、徭役把咱们祸害得不轻,壮劳力死的死,跑的跑,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你爹就是那个时候被征召出去,至今没有一个音讯……唉!”

杜远知道,这身体的爹就是被前隋(或者唐初混乱时)拉去服劳役,至今生死不明。

“地就这么点薄地,种子就这老种子,年景好勉强糊口,年景不好就得饿死人。去年冬天,村西头的老刘家就……”杜老汉声音低沉下去,没再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

“朝廷的税赋呢?”杜远问。

“税赋?粮食打不上来,拿什么交?有时候交上去,自己就得饿肚子。官府的人也难得来一趟,来了也是催粮催丁,唉……”杜老汉摇摇头,“咱们村,就像那没娘的孩子,没人管喽。只能自己勒紧裤腰带,躲在这山坳里,盼着老天爷赏口饭吃。年景好,还可以混个温饱,年景不好,唉……经常饿死人哦”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这年李世民刚刚跟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杜远心里一震。果然是李世民刚上台的时候,百废待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而他所处的这个村子,显然是大唐光辉照耀不到的、最贫困的角落之一。

压力山大啊!

他原本只想靠着红薯玉米混个温饱,当个逍遥小地主。但现在看来,这“仙种”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可能是改变整个村子命运,甚至……能为那个远在长安、现在可能正为钱粮头疼的“未来朋友”李二郎(李世民)稍微分担一点压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