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望向窗外,远处是天地一色的灰蒙,隐约可见官道旁、田埂下,一些蜷缩着的、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蹒跚挪动——那是从周边遭了灾的州县逃荒而来的流民。每年冬天,对于这些失去土地和希望的贫苦百姓而言,都是一道生死攸关的鬼门关。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盘旋已久,此刻变得无比清晰、坚定,如同淬火的钢铁。
“钱,囤积在库房里,不过是一堆冰冷的铜臭死物。唯有让它流动起来,投入到能改变现实的地方,才能创造出远比其自身更大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力量。”
杜远望着那些在寒风中挣扎的生命,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理想主义者般的光芒,却又带着实干家的冷静,“修路!不仅是为了打通‘金谷’的货物运输命脉,更是为了以工代赈,给这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一条活路!
四十万贯,足够招募数千流民,让他们在这个最难熬的冬天有热饭吃、有遮风避雨的工棚住、有活干、有微薄的工钱拿、有活下去的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思维跳跃得极远:这条路一旦修成,将成为一块巨大的、无可辩驳的活广告,向整个大唐帝国展示水泥无可比拟的威力和新式道路带来的巨大便利。
这将极大地刺激市场对水泥的需求,推动“大唐建材厂”的飞速发展,形成一个“以工养路,以路促工”的完美良性循环。既解了当下的燃眉之急,救助了灾民,又为未来布局了庞大的产业,更赚取了巨大的声望和民心,简直是一举数得!
决心已定,杜远立刻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一面。
他首先需要处理的是“金谷丰登楼”的利润分配。酒楼并非他独资,其股份构成复杂而微妙:陛下占一成半,杜远自家占一成半,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叔宝、尉迟恭七位帝国柱石,则各占一成。
虽然大部分利润需要投入再扩张(比如在洛阳、扬州等大城市开设分楼的计划),但适时的、可观的分红,是维持这个利益联盟凝聚力、展现诚意的重要手段。
他快速核算了一下,酒楼账上目前约有四万贯的可分配利润。他决定先拿出两万贯,按持股比例分给各家股东,让大家都能尝到甜头。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飞入各座深宅府邸,激起了截然不同却同样热烈的反应。
陛下的内侍太监低调而迅速地来到杜家村,没有惊动任何人,取走了属于皇帝的那三千贯银钱票据。
李世民在宫中得知此事,只是对着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和满意:“这小子,倒是深谙人情世故,懂规矩,知进退。是个能做大事的。”这笔钱自然流入内帑,充实了皇帝不那么宽裕的私房钱。
杜远自己则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三千贯,他没有放入自己腰包,而是直接划入了杜家村的公账,作为村子的公共基金和后续投资的储备金。
房玄龄正在书房披阅公文,听到管家低声报出两千贯这个数字时,握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抚须轻笑,对身旁的长子房遗直道:“杜贤侄,真乃信义之人。与之合作,可谓省心省力。”这笔意外之财,对于清廉的房相府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