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李世民,你你想屁吃了。

他语速不快,声音平稳。李渊起初还半阖着眼,似听非听,但听着听着,眼神微微有些变化。他是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深知农事乃国之根基,这几样东西看似平常,却实打实是利于耕战、活民无数的好东西,比那些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更入他的耳。

“……后来村里日子稍好些,就开了个小酒楼,想着把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卖出去,换点活钱。

没想到大家还挺喜欢。又胡乱酿出种烈酒,取了个名叫‘金谷丰酌’,天寒地冻时喝一口,倒是能驱驱寒气……最近正带着人修从金谷到长安的那段破路,用了一种自个儿瞎鼓捣出来的灰粉,叫‘水泥’,和上沙石,干了以后竟硬得出奇,想着以后下雨下雪,官道上也能走得顺畅些……”

李渊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软榻光滑的扶手上轻轻敲击。酒楼、烈酒,他或许不在意,但修桥铺路,这可是能惠泽万民、载入地方志的实在功业,非一般沽名钓誉之辈所能为。

说到最后,杜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务实:“这不,眼看这天是一天冷过一天,想着宫里殿宇宽阔,取暖或许更需费心,就又琢磨着弄了个新样式的‘壁炉’,用的是石炭,但设法让烟都走了暗道,屋里没什么烟味儿,摸着还烫手,屋里能暖和不少,瞧着也比烧炭盆干净安全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无烟壁炉?石炭?”李渊终于主动开口打断了杜远,他年纪大了,最是畏寒,也对烟熏火燎极为不耐,这个问题直接戳中了他的痛点,“石炭烟气极大,呛人刺鼻,如何能无烟?莫非是欺朕老迈昏聩?”

见李渊真的感兴趣,甚至提出了质疑,杜远心中暗喜,立刻抓住机会,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起来(自然是高度简化的),如何利用炉膛和烟道的特殊构造,让火抽得更旺,烧得更透,烟气自然就少,大部分都顺着烟囱跑到外面去了,并再三强调其取暖效果远胜炭盆,且更安全。

李渊听得若有所思,昏黄的眼眸里闪过一丝光亮,显然被说动了。李丽质见状,立刻乖巧地依偎过去,声音甜软地附和:“皇祖父,杜县子虽然说话没个正经,但他弄出来的东西都可好用了!”

“他说暖和肯定就暖和!要不……现在就让他叫人送一个过来给您装上试试?就装在您暖阁里?若是真不好用,呛着您了,再让他们拆了扔出去也不迟呀?”

李渊看着孙女殷切期盼的眼神,又看了看眼前这个一脸诚恳、言语朴实却总能捣鼓出实用之物的年轻人,心中的坚冰终于融化了些许。

他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不少,甚至带上了一点温度:“罢了,你们这两个孩子,也算是有心了。既然说得如此天花乱坠……那便试试吧。若是不好,朕可要唯你是问。”最后一句是对杜远说的,却带上了点玩笑的意味。

杜远心中大喜,立刻躬身道:“臣这就去安排,定挑最好的工匠,用最新的炉子!”他当即向李渊告退片刻,出殿找到随行人员,火速吩咐他们赶回杜家村,调最好的工匠和一套刚刚检验合格、效果最佳的无烟壁炉立刻进宫安装。

回到殿内,气氛已然轻松了许多。李渊甚至让内侍给杜远也搬了个绣墩看座。李丽质活泼地在一旁说着宫外的趣闻,杜远也适时插话,言语风趣,不时逗得李渊露出些许真切的笑意。

聊着聊着,便说到了杜远这些产业的由来和发展。杜远故意用抱怨和夸张的语气,说起陛下(李世民)当初如何“死乞白赖”、“软磨硬泡”地非要入股他那刚开始的小打小闹。

“……太上皇您给评评理,我当时就那么个小破村子,几间茅草棚,陛下他也不知道从哪儿得了信儿,非得要占股,还说这是‘与民同乐’、‘体察民情’……我当时年轻气盛,没见过世面,一听陛下开口就要分走那么多,心里疼得滴血,急得我当场脑子一热,就顶了一句……”杜远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