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未命名草稿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次,要拥有猎犬般的敏锐嗅觉,要永葆一颗孩童般的好奇之心。要善于从看似寻常普通的事件中,发现其中蕴含的不寻常的‘新闻’价值。

譬如,某地县令主持修了一条惠及乡里的水渠,某个老农摸索出了增产的耕作新法,何处有百姓蒙受不白之冤亟待昭雪,哪里出现了时疫的早期征兆需要警惕……这些,都是值得报道的新闻!”

小主,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口号——“脚底板下出新闻”,要求未来的记者必须勤于奔走,不辞辛劳;要善于提问,懂得如何与三教九流的人物打交道,无论是引车卖浆者,还是文人雅士,甚至是衙门里那些滑不留手的胥吏,都要能与之沟通,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线索。

杜远越说越投入,他甚至起身从书柜的隐秘处取出几张早已准备好的草图,铺在桌案上,向杜子腾讲解如何运用简单的符号进行快速记录,如何将杂乱的信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采访笔记,以及如何根据事件性质,撰写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比如要求客观准确、简明扼要的“消息”,描写生动、细节丰富的“通讯”,以及立场鲜明、旨在引导思考的“评论”。

杜子腾听得如痴如醉,心神完全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他仿佛看到一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门正在眼前轰然打开,门后是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充满活力与洞察力的世界。

公子所描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任何现有官衙机构运作模式的、全新的、主动介入、观察、记录并试图影响这个时代的方式。他拼命地调动所有的脑力,贪婪地吸收、记忆、理解着这些闻所未闻的概念,不时提出自己困惑之处,杜远都一一给予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解答。

“培训第一批记者的事情,时间紧,任务重,我就全权交给你了。”杜远最后重重地拍了拍杜子腾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信任与期许,“人选方面,首要原则是可靠。

可以从我们杜家村内部,那些识文断字、头脑灵活、品性纯良的年轻人里挑选,他们是根子。

同时,也可以请魏大人帮忙,从国子监或其他渠道,物色一些家世清白、心怀正义、有抱负又肯吃苦的寒门学子加入。记住,宁缺毋滥,个人的品格、对真实的追求以及领悟能力,远比所谓的文采和家世更重要。”

“公子放心!子腾明白其中利害,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公子信任!”杜子腾只觉得肩头仿佛压上了一副千钧重担,但与此同时,一股开创历史、参与塑造未来的巨大兴奋感与神圣使命感,如同熊熊烈火般在他胸中燃烧起来。

他此刻还无法完全预见,杜远这番看似随意的指导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塑造出一支怎样无孔不入、笔锋如刀、能左右朝野舆论的强大力量。

而他杜子腾,这个名字,也必将随着这支力量的成长壮大,被牢牢镌刻在大唐乃至华夏新闻事业的起源丰碑之上,成为后世追忆的奠基人之一。当然,那都是需要时光去沉淀的后话了。

就在杜子腾怀揣着激动与责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史上第一个“记者培训班”的同时,另一项因扫除了世家暗中作祟障碍而得以全力推进的宏大工程——贯通帝国南北的官道修筑,其进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令人咋舌。

尤其是最先动工的长安至洛阳段第一期工程,在魏王李泰与房遗爱全力以赴的督促协调下,加之杜远所提供的标准化施工流程、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以及那些便捷精准的简易测量工具的辅助,竟比原定计划提前了足足一个月宣告竣工!

这绝非以往那种仅仅用黄土垫高、碎石铺面、遇雨则泥泞不堪的旧式官道。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条彻底颠覆认知的“新路”!

路面宽阔平整如砥砺过的巨镜,采用了一种名为“水泥”的神奇灰褐色粉末,混合沙石与水搅拌后浇筑而成,其坚硬程度远超夯土与石板,车马行走其上,平稳异常,几乎感受不到往日的颠簸之苦。

道路两侧,还科学地开挖了深度、宽度统一的排水沟渠,并整齐栽种了一排排易于成活、日后可成荫的榆树、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