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负负得正,无为而治

整块绿地一分为二。

东边,建一座带回廊的苏式小花园,里面设石桌石凳,供钱夫子他们下棋品茗;西边,铺设平整的防滑地砖,专门留给王政委她们跳广场舞。

中间,用一道半人高的绿篱隔开,互不干扰,却又彼此可见。

最绝的是,方案里附上了一份长达三页的《公共空间使用公约》,里面详细规定了广场舞的开放时间(严格避开午休和晚间九点后),音响的最大分贝(由双方共同监督),甚至还有一份两个小区轮流负责打扫卫生的排班表,精确到了每周的每一天。

这份方案,既满足了双方的核心诉求,又兼顾了彼此的体面和利益,其周全细致的程度,远超孙连城自己能想出的任何一个方案。

他什么都没干。

他只是把所有人都狠狠地恶心了一遍。

然后,问题就自己解决了?

“……以上,就是我们‘联合委员会’全体代表,经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后,得出的最终方案。本方案在最终投票中,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压倒性支持票!”刘教授激动地宣布。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孙连城在掌声中回过神来,一种巨大而荒谬的成就感(尽管与他无关)和解脱感,如海啸般席卷了他。

他不仅甩掉了一个天大的麻烦,手里还捏着一份可以向李达康邀功的、无懈可击的完美答卷!

机会,稍纵即逝!

孙连城猛地站起身,脸上瞬间切换成一副被群众智慧深深感动的欣慰神情。

他用力地鼓着掌,走到两位老人面前,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了不起!太了不起!”他声音激动,眼眶甚至泛起晶莹,“我早就说过,我们的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你们用实际行动,为全市的基层治理,上了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课!”

他当场批准了这份方案,并立刻回到办公室,文思泉涌,笔走龙蛇。

半小时后,一份题为《关于运用“程序化民主”创新模式,成功化解基层历史遗留矛盾的报告》,被火速送往市委。

报告中,孙连城将自己的“甩锅大法”和“官僚主义地狱”,包装成了一种闪耀着理论光辉的前沿治理理念:

“……本次成功实践的核心在于,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强力干预’模式,而是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严谨、科学的程序化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将治理的权力真正赋权于民,引导矛盾双方从‘情绪对立’走向‘理性合作’,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构建’,最终在程序正义的保障下,实现了矛盾的自我消解和社区的和谐共生……”

整篇报告,字字珠玑,充满了“顶层设计”、“底层逻辑”、“闭环管理”、“赋能”等时髦词汇,秘书小王看得叹为观止,恨不得当场抄录,作为日后写材料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