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明确实不懂经济。
他甚至连“GDP”和“CPI”哪个是哪个,都得分神想一下。
在用雷霆手段震慑住整个县委领导班子后,他并没有乘胜追击,去搞什么项目审批,去搞什么招商引资。
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
他又回到了那间阴暗潮湿的档案库。
“刘书记,这是未来三年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草案,您……”
办公室主任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份文件,跟在他身后。
“放那吧。”
刘光明头也没回,径直走向了档案库的最深处,那里堆放着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的旧档案,灰尘厚得能写字。
办公室主任看着新书记的背影,看着他熟练地戴上白手套和口罩,再次投身于那堆腐朽的纸张里,满脸都是无法理解的困惑。
难道……那些陈年烂账里,还藏着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秘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河县的官场,再次陷入了观望。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敢嘲笑他。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
等待着这位“档案判官”,从历史的尘埃里,再挖出某颗足以致命的炸弹。
刘光明并不知道外面的风言风语。
他的世界,很简单。
孙书记说,他是“勘误者”。
是来把清河县这本,被胡乱涂改了几十年的混乱“档案”,重新整理、勘误、归档的人。
整顿吏治,只是勘误的第一步。
现在,他要做第二步。
——勘误“贫穷”。
为什么穷?
穷的根源,在哪里?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可能需要无数的调研和数据模型。
但对于刘光明来说,答案,只可能在一个地方。
——历史档案里。
他翻阅着一份份农业生产报告,水利工程图纸,人口变迁记录……
一张张泛黄的纸,在他眼里,变成了一串串跳动的数据流。
粮食亩产常年低于全省平均值。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旱涝频发。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老龄化严重。
……
一个个指向“贫穷”的结论,在他的脑海里自动生成。
但这还不够。
这些,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他继续往下挖。
直到第七天。
他翻到了一份落款日期为1983年的,《清河县南部山区煤炭资源勘探报告》。
这是一份非常厚的报告。
里面详细记录了当时为了寻找煤矿,地质队打下的每一个勘探钻孔的数据。
报告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
——煤层薄,品质差,无工业开采价值。
这大概就是清河县,没能赶上八十年代那一波“黑金”浪潮的原因。
刘光明叹了口气,正准备把这份报告归档。
手指无意间,翻到了报告的最后一页。
那是一份《附录》。
通常,附录里的内容,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补充说明。
他本来想直接跳过。
但他的职业本能,让他停了下来。
——作为一个“勘误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字符。
他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附录里,记录了钻孔中发现的一些伴生矿物的简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