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前往海市

郑开叶的拳头轻轻落在铺着县域地图的桌面上,发出笃实的回响。

“这不是一句口号,是省委压在我们肩头的泰山之重,‘归零心态’意味着过去再辉煌的成绩单,从此刻起,翻篇了!”

他走到巨大的电子屏前,屏幕亮起,显示的不再是汇报用的辉煌数据图,而是被特意标注出的痛点区域和待解难题:

产业新城二期周边,几个代表教育、医疗、商圈的图标闪烁着醒目的黄色预警人才安居的“最后一公里”硬骨头。

推广“一村一品”的几个乡镇地图上,几个重叠的菌菇、竹编符号旁打着问号特色化不足、同质化隐忧。

智慧治理平台的数据流上,几个代表“响应延迟”、“重复投诉”的红点虽少却刺眼治理颗粒度亟待精细化。

老城区边缘,一片待更新的棚户区被着重圈出发展成果普惠的深水区。

“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郑开叶手中的激光笔如同手术刀,精准点在这些“发展中的烦恼”上。

“这就是我们‘再出发’的起点!孙书记要求我们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长板,我们的智能家居、生态康养、智慧治理,要继续领跑,做到极致!短板,人才配套、乡村特色化、治理精度,必须拿出攻城拔寨的劲头,年底前要见到突破性进展!底板,民生福祉的普惠性、公平性,这是根基,一刻不能动摇!”

一道道指令,清晰、具体、时限明确,如同精准的坐标,将“全域共兴”的宏伟蓝图分解成一个个必须攻占的山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同志们,”郑开叶最后环视全场,声音里带着一种淬炼过的钢铁意志,“黄县的‘高光’,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未来的‘示范’,更需要我们豁出命去干!孙书记看着我们,省委看着我们,黄县十几万父老乡亲更看着我们!有没有信心,把这块‘示范田’种成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