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狂飙突进之下,暗礁隐现。
狂欢会结束不到两周,一份由环保局、文旅局、规划局联合署名的报告,悄然放在郑开叶案头最醒目的位置。标题触目惊心:《关于花都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下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承载压力的预警报告》。
报告用数据和图表说话:
古城核心区日均客流量逼近设计容量的200%,青石板路面磨损加速,古建筑承受巨大压力。
污水日处理量逼近处理厂极限,部分管网老旧的区域出现返涌风险。
垃圾清运量激增350%,分类处理能力捉襟见肘,填埋场告急。
通往热门景区的部分山路车流饱和,存在安全隐患。
菌菇主产区反馈,部分游客私自进入生态脆弱区采摘,破坏植被。
“市长,这真是‘甜蜜的负担’啊。”前来汇报的环保局长苦笑着,“人来的太多、太集中,再好的底子也经不住这样踩踏。”
与此同时,省外乃至邻省一些旅游资源禀赋不错的城市,敏锐地嗅到了“晚会经济”的巨大甜头,纷纷效仿。
某省旅游厅长的访谈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学习花都先进经验,打造属于我们的‘XX之夜’城市盛典!”一场围绕游客资源的区域竞争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