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现实压力而形成的、脆弱的同盟关系正在悄然生成。
终于,孙连城副主任莅临济州的日子到了。
这天清晨,济州天空阴沉,仿佛预示着这不平凡的一天,市委大院和项目基地都提前进入了最高级别的接待和准备状态,一切流程都反复演练过,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郑开叶和朱煜昌提前半小时抵达项目基地办公楼门口,并肩站立,等候着孙连城的车队。
两人都穿着深色西装,表情沉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
上午九点整,一个由三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准时驶入基地大门,稳稳地停在办公楼前,第二辆车的车门打开,一位年纪约莫五十多岁、身材清瘦、戴着金丝边眼镜、面容严肃、不苟言笑的男子走了下来,他目光锐利如鹰,一下车就迅速扫视了一圈周围环境,最后定格在迎上来的郑开叶和朱煜昌身上。
此人正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新任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孙连城。
“孙主任,欢迎您莅临济州指导工作!”郑开叶率先上前一步,伸出右手,语气沉稳有力。
“孙主任,一路辛苦。”朱煜昌紧随其后,笑容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过分热情,也不失礼数。
孙连城分别与两人握手,动作干脆,力度适中,脸上没有任何寒暄的笑容,直接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郑书记,朱主任,客套话就不必说了,时间紧,任务重,直接开始工作吧,我先听汇报,然后看现场,最后查阅相关资料,请带路。”
干脆利落,甚至有些冷硬,完全没有多余的废话,这就是孙连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