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秋天的气息,伟人的约见

秋实与暗涌(1977年秋)

1977年的秋天,带着丰饶与变革的气息,降临在帝汶,也席卷着世界。

纳米星火:

洛杉矶,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总部大楼顶层,阿曼德·哈默的私人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洛杉矶城景,但哈默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桌上几份厚厚的报告上。

“不可思议……简直不可思议!” 哈默放下放大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脸上混合着兴奋与难以置信,“石松……他到底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这些研究方向……精准得可怕!”

报告来自他刚刚秘密注资成立的“前沿纳米研究所”(Frontier Nanotech Research Institute, FNRI)。研究所的核心骨干,是哈默利用其庞大财力和人脉,从IBM、贝尔实验室甚至苏联科学院挖来的顶尖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而研究所的初始研究框架和几个最具潜力的方向性课题,则完全基于数月前石松在越洋电话中那些看似随意、实则价值连城的“闲聊”。

石松没有提供具体技术(纳米技术的成熟远在光刻机之后),但他精准地指出了几个极具前瞻性的突破口: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潜在应用前景(尽管此时STM尚未发明)、碳基纳米材料(尤其是“巴基球”C60结构的理论可能性)、以及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些概念在1977年,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还如同天方夜谭,但石松的“预言”却为FNRI指明了方向,节省了无数探索的弯路。

“老板,” 他的首席科学顾问,一位刚从剑桥挖来的年轻天才物理学家,激动地说,“虽然验证和实现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石先生提出的这几个方向,逻辑严密,直指核心!尤其是这个‘碳笼结构’的猜想,如果真能被合成出来……那将是颠覆性的!我们现在集中力量在超高真空环境和精密探针技术上,这是实现观察和操控的基础!”

哈默点燃一支雪茄,深深吸了一口。石松的“先知”能力再次得到了印证。纳米技术的星辰大海,他阿曼德·哈默,已经抢先一步布下了棋子。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石油帝国的旁边,一座由原子和分子构筑的、更宏伟的金山正在冉冉升起。他对石松的敬畏和合作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宫闱秋韵:

帝汶皇宫,秋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花园里,各种名贵的菊花竞相绽放,色彩斑斓。

石松的生活,在科技帝国的轰鸣与宫闱的宁静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他不再是沉睡的符号,而是这个庞大体系真正运转的核心。书房里,来自帝汶“深蓝”、香港“启明星”、洛杉矶“硅谷前沿”以及哈默FNRI的加密报告堆叠如山,他总能以惊人的效率批阅,做出关键决断。他的精力似乎无穷无尽,眼神锐利如昔,甚至更添了几分掌控全局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