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小洁的成长

遇到艰深处,她标记、整理,夜里在灯下与父亲讨论。叶教授惊讶地发现,女儿的问题常切中要害,甚至触发他新的思考。讨论从单向传授,逐渐变成平等交流。

数学成为她的利器。高等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她自学后立刻用在物理模型里:用傅里叶级数分解恒星脉动,用矩阵描述量子态演化……

一个显着变化是:她对天体物理的兴趣迅速压倒其他方向。恒星演化、宇宙膨胀、超新星核合成、类星体能量之谜——这些题目让她眼里燃火。

一次晚饭后,她罕见地主动问父亲:“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我们最先发现他们的方式,会是‘看’还是‘听’?”

叶教授沉吟:“以目前技术,‘听’——也就是探测电磁波——更现实。光会被尘埃遮挡,而特定波段的无线电波穿透力更强、传得更远。我们需要的是一只巨大的耳朵,对准宇宙深处。”

那一瞬,小洁眼里闪过执拗的光。叶教授知道,那颗探索宇宙的种子已破土,且正朝某个明确方向疯长。

1957 – 1960:锋芒初露与天体物理的聚焦

十七岁,小洁以港大预科第一的成绩直升港大。当时港大尚无独立物理系,她选了数学系——最扎实的理论基石,同时把所有选修与课余时间砸进物理课程与讨论。

她成了理学院几位物理背景教授的“编外学生”。大家很快发现:这女生不仅数学凶狠,更能把艰深概念翻译成清晰方程。她参与研讨,甚至对技术细节提出改进。

叶教授的研究偏理论物理基础,小洁却越来越明确地指向天体物理。她系统研读霍伊尔、邦迪、戈尔德等人的宇宙学着作,关注大尺度结构与能量来源。

1958 年,一份关于苏美竞相建设射电望远镜、监听宇宙信号的综述报告,经父亲之手落到她桌上。抛物面天线阵列、低噪声接收机、对太空“噪音”的解码——这一切与她三年前问父亲的问题惊人重合。

她意识到,射电天文学不仅是哲学思辨,而是一门正在爆炸的实验科学。人类真的可以“竖起耳朵”倾听宇宙。

于是,她开始了新一轮疯狂自学:无线电工程、天线理论、信号处理。傅里叶分析、信息论、随机过程,这些数学工具被她立即用于模拟星际介质的辐射谱。她甚至用山坡地形与自制抛物面,在笔记本上勾画简易干涉阵列的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