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春天,带着桂西北特有的湿冷,悄然降临安阳镇。对石峰而言,这个春天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寒意。操劳一生的奶奶,在料峭春寒中溘然长逝。那口曾承载他童年无数“长椅”时光、最终送走奶奶的深色棺材,连同奶奶慈祥而疲惫的面容,一同沉入了冰冷的黄土。十二岁的石峰,彻底成了孤儿。
葬礼的肃穆尚未完全散去,一个身影踏入了民和街50号焕然一新却空荡冷清的门槛——**石安**。他是石峰三爷爷的儿子,如今是海外石松亲王在国内产业(尤其是桂西北布局)的核心骨干。他受命而来,核心指令依旧冰冷明确:**“绝对保护石峰人身安全、学业顺利、财产安全,直至其成年。”**
石安约莫三十五六岁,面容精干,眼神锐利,带着一种商场上磨砺出的沉稳与效率。他话不多,行动却极为利落。迅速接手了石峰的生活起居,安排饮食,监督学习,处理老宅和山中别墅的维护事宜。他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女儿都远在香港或东南亚,难得团聚。石峰能感觉到这位堂叔的尽责,却也清晰感受到一种公事公办的疏离。石安更像一个高效的监护人,而非亲人。那来自海外庞大石氏家族的“勿究其异,勿生枝节”的指令,如同无形的墙壁,隔开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悲伤还未来得及细细咀嚼,更紧迫的压力便汹涌而至——**小升初考试**。这是八十年代桂西北小镇孩子命运的分水岭。考不上县里唯一的重点中学“都安高中”,就只能去隔着一条街的“安阳中学”。在石峰前世的记忆里,安阳中学的学生素质可谓“一言难尽”,学风涣散,打架斗殴如同家常便饭,被当地人戏称为“武术学校”。一旦踏入那里,想要再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难如登天。
石峰来不及沉浸于失去亲人的哀伤,便被石安严格地推入了备考的轨道。书桌成了他的堡垒,试卷是铺天盖地的硝烟。
五年级的课间,依旧是喧嚣与荷尔蒙混杂的战场。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灰尘在光柱中飞舞。石峰和阿彦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抓紧时间讨论一道数学题。教室的另一端,传来一阵令人不适的哄笑和阴阳怪气的口哨声。
两个留级的“二流子”,正堵在教室后排过道,嬉皮笑脸地围着一个脸涨得通红的女生。他们刻意压低了声音,但那些不堪入耳的台词还是断断续续飘过来:
“……怕什么羞嘛……跟着强哥我……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就是,强哥罩着你,在安阳镇横着走!比那些书呆子强多了……”
“晚上……镇东头录像厅……新片子……嘿嘿……”
女生低着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身体微微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出声反驳。周围的同学有的装作没看见,有的则跟着起哄,教室的角落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