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娜美线—-碧海宣言

## 碧海宣言:1987,自由之帆扬起

1987年深秋,加勒比海的季风带着不同寻常的张力。布里奇顿议会厅的橡木大门紧闭,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喧嚣。厚重的丝绒窗帘低垂,唯有长桌上几盏黄铜台灯投下温暖却凝重的光圈。空气里弥漫着旧羊皮纸、海盐和一丝布琳特制浓缩咖啡豆的焦苦香气——那是为今夜漫长的头脑风暴准备的燃料。

娜美橘红色的发辫少见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紧蹙的眉心。她纤细的手指正用力点在一张铺开的巨大海图上,指尖落处,是加勒比海星罗棋布的岛屿链,以及更远处,被不同颜色标记笔划分得泾渭分明的大国势力范围。海图边缘,散落着最新的剪报:美苏舰队在邻近海域“例行演习”的新闻标题触目惊心;某大国深海采矿船破坏生态的调查报告令人窒息;跨国渔业公司掠夺性捕捞的卫星照片证据确凿。

“不能再等了。”娜美的声音低沉,却带着破釜沉舟的锐利,“这片海,这些岛屿,我们的家园,正在变成棋盘上的筹码和角斗场上的猎物。小国的声音,太容易被巨浪淹没。”

坐在她对面的罗宾,深蓝的卷发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重的、封面烫金纹章的古籍,旁边是几卷微缩胶片。“声音需要历史的回响和法理的根基。”罗宾的声音沉静如深海,“看这里,‘1778年凡尔赛条约附件七’,法国正式承认加勒比诸岛对‘毗邻传统渔场及水下遗产’的天然权利。还有这个,”她指向胶片投射在墙上的模糊影像,“1945年旧金山会议非正式备忘录,小岛屿国家代表曾提出‘海洋家园不可分割论’,虽未被采纳,但白纸黑字,是存在的锚点。”她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深邃,“我们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能让世界真正听见我们,而不仅仅是‘注意到’我们的平台。”

“那就造一个!”靠在窗边阴影里的路飞突然开口。他抱着手臂,草帽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但声音里的力量像出鞘的刀,“像桑尼号一样!造一艘最大的船,开到他们中间去,大声告诉他们——这片海,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战场,也不是他们的矿场!”他猛地抬头,帽檐下那双总是盛满阳光和食欲的眼睛,此刻燃烧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神圣的火焰——那是守护的意志。

角落里的凌云缓缓睁开眼。她依旧是一身月白素衣,墨绿长发用青玉簪松松绾着,气质沉静如渊。她没有看海图,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墙壁,投向更辽阔的远方。“力量需要汇聚,声音需要共鸣。”她开口,声音不高,却奇异地让室内焦灼的空气为之一清,“单靠巴巴多斯,声音太弱。但若所有被大洋阻隔、被强权忽视的小岛国…如珍珠串联?”她走到桌边,指尖在海图上那些如星辰般散落的小点——斐济、马尔代夫、瓦努阿图、塞舌尔……轻轻划过,“共同的海洋,共同的困境,共同的未来。我们的声音,可以比巨浪更响。”

布琳放下手中刚磨好的咖啡壶,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她漂亮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甜美笑意,取而代之的是厨神面对终极挑战时的凝重与锐利。“食物能打破坚冰,也能传递决心。”她拿起一个精致的贝壳形巧克力,上面用可食用金粉勾勒出加勒比海的轮廓,“下个月,日内瓦的‘全球海洋未来峰会’。那是巨头的舞台,也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娜美,你需要站上去,我们需要让世界尝到我们的‘味道’——自由、生机、不容侵犯的尊严的味道。”

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在彻夜未眠的讨论中成型,代号——“碧海宣言”。

***

1987年11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穹顶之下。

全球海洋未来峰会主会场,巨大的水晶吊灯将穹顶壁画照耀得金碧辉煌。西装革履的大国代表们端坐在铺着墨绿绒布的主席台和前排席位,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威压与程式化的外交辞令。镁光灯追逐着超级大国的外长们,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蓄势待发。小岛屿国家的代表们,被礼貌地安排在会场边缘不甚起眼的位置。

直到——

会场侧门被推开。

娜美走了进来。她没有穿繁复的宫廷礼服,而是一身利落的白色航海制服,肩章是金色的舵轮与海浪交织的徽记,橘红色的长发如旗帜般披在肩后。她的步伐并不快,却带着一种劈波斩浪的坚定。在她身后半步,是抱着厚厚典籍、气质沉静如学者的罗宾;是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如出鞘古剑的凌云;是推着一辆覆盖着洁白餐布、散发着神秘诱人香气餐车的布琳。路飞没有进入会场,他靠在会场外巨大的廊柱下,抱着手臂,草帽遮住了脸,像一尊沉默的守护神,又像在积蓄着风暴般的力量。无形的气场瞬间攫取了全场的目光,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蔓延开。

大会主席试图按议程引导发言。一位超级大国的外长正在台上侃侃而谈其“负责任的全球海洋治理新框架”,措辞宏大却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