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黄浦江的水,裹挟着时代奔涌向前,却在东方城市花园的落地窗前,沉淀出一种近乎凝滞的富足与安宁。石星和阿英的生活,在亿万资本的托举下,驶入了静水深流的航道。
1. 腾讯:时间的复利之王
那400万美金加两倍杠杆全仓买入的腾讯控股,成了石星财富帝国最沉默也最凶猛的引擎。2008年金融风暴的余波未平,腾讯却如石星所预见,展现出惊人的韧性。QQ用户数滚雪球般膨胀,穿越了PC与移动互联网的鸿沟。当那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化身成无处不在的微信,当“王者荣耀”的硝烟弥漫至每一个地铁车厢,腾讯的股价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分红送股、股价攀升,杠杆的魔力在时间的催化下呈几何级数释放。石星的书房“双屏战场”上,代表港股的屏幕里,那个持仓市值数字,如同拥有了生命般,每年都在向上跃迁一个令人瞠目的量级。
至2015年夏,香港股市账号内,这个数字已悄然突破十位数——稳定在4亿人民币以上。 这仅仅是腾讯持股的市值。躺在国内顶级私人银行账户里的4亿人民币现金存款,每日滋生的利息,已足够普通上海家庭一年的开销。财富的雪球,滚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山。
2009年初,当“中本聪”的名字还在极客圈里神秘流传时,石星便如同幽灵般潜入了这个混沌初开的世界。悄无声息地积累了整整30万个比特币。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充满了早期网络的不稳定和操作的繁琐,但对石星而言,不过是书房电脑上的又一项指令执行。
这些承载着未来无限可能的数字资产,被他如同守护传国玉玺般,分割存储在十个经过物理隔离、多重加密的冷钱包里。密钥的备份,深藏在瑞士银行保险箱和只有他知晓的隐秘之地。他看着比特币价格从2010年的披萨价,经历几轮牛熊起伏,在质疑与狂热中螺旋上升,至2015年夏天,已稳稳站上300美元关口。30万枚的价值,逼近一亿美金。这串沉默的数字代码,是石星埋藏在数字深渊里的终极后手,一颗尚未引爆的金融核弹。
儿子(小名小石头)的降生,为这座财富堡垒注入了最鲜活的生机,也带来了意料之中的“小摩擦”。阿英在财经夜校的熏陶和春婷姐工作室的历练下,早已非昔日怯懦女工,她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精英式的规划焦虑。
“早教班必须上国际的!双语环境从娃娃抓起!”
“钢琴课下周开始,老师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托了老王太太的关系才请到!”
“联洋那套房的学区我看过了,浦东最好的公立,但还得准备个民办保底……”
石星看着阿英如临大敌地研究各种育儿手册和学区攻略,眉头微蹙。他享受财富带来的自由,更希望儿子能拥有不被过度规划的童年。
“阿英,石头才三岁。”石星放下手中的《全球科技趋势报告》,语气温和却坚定,“让他多玩玩泥沙,多晒晒太阳比什么都强。兴趣班可以试试,不喜欢就停。学区房我们有,顺其自然就好。”
“顺其自然?现在竞争多激烈!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阿英反驳,眼神里是母亲特有的焦虑和不容置疑,“星哥,我知道你厉害,可孩子的事不能像买股票那样等风来!”
这类关于“快乐教育”与“精英培养”的拉锯,成了餐桌和睡前的小插曲。石星最终往往以“试试看,尊重孩子意愿”妥协,但阿英的“鸡娃”引擎一旦启动,便很难真正停下。石星偶尔能从阿英紧绷的育儿日程和略显尖利的催促声中,捕捉到一丝前世那个控制欲极强的伴侣的影子,这让他心底微沉,却也更加警醒,在物质满足之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家庭氛围的平衡。
分道扬镳:创业者的宿命